[摘 要]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失独家庭”问题也日益严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这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改革。笔者从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宏观经济社会效果角度分析,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计划生育;“单独二孩”;生育观
【中图分类号】 C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9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作者从计划生育“单独二孩”政策调整的宏观经济社会效果角度分析,浅谈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必要性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并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国家实行这一政策对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完全正确、符合国情实际的。40多年来,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中国人口控制已基本上超过了预期。
然而,我们在看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带来的重大贡献的同时,“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严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根据人口形势发展变化,在全国普遍实行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这不仅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更是符合我国目前国情,顺应人民呼声的具体体现。
(一)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明显变化,“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逐步淡化。根据《决定》的要求,要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国家意志和群众意愿的统一,缩小城乡、地区、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水平。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必将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家庭人口结构,显著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目前为1.5-1.6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三)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41亿人峰值,2012年下降为9.37亿人,按此趋势,2030年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可保持8亿人以上,但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比例下降,劳动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同时,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201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4.3%,2013年底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亿,而2025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3亿和4亿。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这些决策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解决“失独”困境。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失独风险。根据全国性卫生年鉴统计,每年失独家庭增加7.6万个。专家估计,全国目前有2亿以上的独生子女家庭,预计可能产生1000万个失独家庭。失独的自我拯救是悲苦悲壮的。几乎没有失独父母能够真正走出失独的痛苦。“拯救失独”包含了二层意思,一是千方百计预防失独事件的发生,二是治疗失独之后的诸多后遗症。事实胜于雄辩,世间有些做法颇似自欺欺人的“皇帝的新装”,不管理由多么堂皇,实质上并没有解决预设的问题。预防失独是人口安全的第一前提,是生育政策的第一考量。《决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政策,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政策性独生子女家庭的“失独”的风险系数。
二、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可行性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全国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环境,为生育政策的适当调整,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条件,适当调整现行生育政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是让生育机会更均等。我国总体上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在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显著不平衡。在生育水平方面,一方面城市人口表现出超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生育水平大大高于城市;一方面东部地区包括农村在内的许多地方人口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另一方面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一方面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得生育的机会成本与现实成本不断增长, 明显地抑制城市家庭对多生的需求,使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生育成本仍然较低,人们寻求多生和偏好男孩的欲望还比较强烈,促使人们低生育的环境力量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在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这些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短时内难以根本改变的状况, 是生育政策调整必须考虑到的基本现实,也是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调整的现实起始点。
二是放开“单独二胎”不会带来人口暴涨。调整生育政策是否会造成“生育反弹”?多家机构测算,从中长期来看,对现行政策的微调不会带来“婴儿潮”。相反,只有尽快调整,才能避免中国过早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快速下降,目前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内地人口转变的轨迹,与中国台湾地区和许多邻国是一样的,可见不是计划生育一项政策促成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根据其他亚洲经济体的经验,中国即便放开生育控制,也不能逆转生育率下降趋势。根据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小组预测,假设第一步在2014年至2015年间在全国推行“单独”政策,即夫妻双方只要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第二步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实行二胎化政策,即不论夫妻双方是否为独生子女,都可以生二胎。在这种“改革情景”下,全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可以从目前的1.45在五年内逐步上升到1.66。未来十年内中国仅仅增加900万至1500万婴儿。由此可见,仅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不会带来“婴儿潮”。
三是生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养儿防老”的心态,在30多年计划生育,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保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起了很大变化,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已今非昔比。即便放宽二胎政策,会有多少人选择生育二胎呢?即便想生二胎,大多也很纠结。《决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网上热议。有调查显示五成网友愿生二胎,三成感叹生不起!生还是不生,也成了年轻父母纠结的问题。这一状态代表了相当部分可享受二胎政策家庭的顾虑。夫妻都是独生子女,上有四位老人,加上家庭生活开销,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房贷、车贷,如果是儿子,还要勒紧裤腰带积蓄巨额婚房款,压力已经很重,如果再生一个孩子,将不堪负重,造成这些家庭想生二胎,最终望而却步。
四是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实施“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调整,可能为2030年后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效应。中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短期内不会对GDP潜在增长率产生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程度也非常微弱。但是,当放开生育政策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对潜在增长率的积极作用将会比较明显。在把总和生育率迅速提高到1.77至1.94并进一步保持的情况下,2031年至203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可以提高7.1%至11.8%,2046年至2050年的潜在增长率可提高15.5%至22.0%。而把今后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77至1.94的水平,恰好与立即放开“二胎”的改革方案相对应。因此,从短期来看,可以明显提高婴儿和儿童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从长期来看,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缺口。
综上所述,放开单独生二胎政策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件大事,虽然可能因为这个政策实际增加的人口数量有限,但是要看到,这个政策的变化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在人口发展处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作出了政策调整。所以适时调整人口政策是必要的,还应看到人口政策事关大局,应该是逐步完善,积极稳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陶涛,杨凡.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J].人口研究, 2011,(1).[2]周长洪.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5,(3).[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吴雄妹,中共乐平市委党校讲师,江西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工作。
推荐访问: 必要性 浅谈 可行性 单独 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