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防伪+信息防伪
标签采用的印刷方式,笔者建议可以结合胶印、网印等。
标签面材方面,可以定制彩纤防伪纸、含开窗安全线的防伪纸、彩纤和开窗安全线共有的防伪纸等任意一种防伪纸张;防伪油墨方面,可以选用荧光油墨、光变油墨、红外显色油墨等;同时,防伪材料或防伪信息可配合平台验证型的可变数据,共同发挥防伪功能。
印后方面,可以烫印定制的激光镭射箔。
在综合性防伪标签解决方案中,定制防伪纸或激光镭射等防伪材料或防伪信息时,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量,成本很难平摊下来,因此,只有大批量的防伪标签才适宜采用这种解决方案。
以定制开窗安全线防伪纸来说,普通的开窗安全线防伪纸价格约在3.5万元/吨,起订量至少为1吨,如果安全线上需要有文字、无色荧光效果、全息效果等,纸张内需含有彩色纤维丝或无色荧光彩色纤维丝,价格约在5万元/吨,起订量约为3~5吨。
这只是原纸的价格,为制成标签,原纸还需要经过涂布上胶、复合底纸及后续的印刷、模切等工序,意味着得到最终的防伪标签产品,成本至少要在原纸的价格基础上翻1~2倍以上,极大提高了仿造的代价。
定制激光镭射箔的情况也如此,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适合采用该防伪方案。而光变、红外显色等高防伪性能的油墨,价格也相当高,一般约为5000元/千克。
这些特殊的防伪材料除了在起订量及价格方面让伪造者望而却步之外,材料的采购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仿造的难度。
由于防伪标签生产商在定制和购买防伪材料过程中,需要和防伪材料供应商签署相应的保密协议,这样一来,供应商就不能将这批定制的材料再供应给其他生产商,更不会供应给伪造者,从而在材料采购渠道上遏制了伪造者的非法意图。
在综合型防伪标签解决方案中,起主要防伪作用的是材料防伪和信息防伪两部分。材料防伪又可称为成本防伪,在伪造者面前构建起一堵高成本的城墙,使小批量仿制难以逾越。
印前防伪技术在此方案中主要起装饰作用,当然,也不能完全降低该技术的防伪层次,适当匹配一些较难复制的防伪技术,比如前两篇文章中提及的艺术挂网、半色调缩微文字等,其他的主要以底纹、团花等构建标签整体效果就可以了。
以上这些防伪手段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很高的防伪效果,也便于让消费者辨别商品真伪。
例如,如果商品包装表面贴的是定制的开窗安全线防伪纸制成的不干胶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抽取标签中的安全线并查看安全线上的定制信息,来验证商品真伪。这种验证方法是基于伪造者通过在面材上烫印开窗安全线效果来仿制开窗安全线防伪纸这种情况的,因此,若消费者能将安全线从标签中剥离出来,说明该防伪标签是真的,亦即相应的商品是真的,若不能将安全线抽出来,说明标签是仿制的,相应的商品即为假。
对于能使用多达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枚防伪标签的公司来说,防伪标签的生产成本在其整个打假成本投入中占的比例尚属小部分,只要能控制好其他方面的打假投入,打假成本自然会下降很多。如此高防伪性能的标签必定能防止一大批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对品牌商的盈利也是很有帮助的。
2.两则综合型防伪标签解决方案的应用案例
(1)案例1:定制开窗安全防伪纸+网站验证平台
案例1的主要防伪手段是材料防伪及信息防伪,如图1所示。
防伪材料采用定制的开窗安全线防伪纸,主要验证手段是查看开窗安全线的真假,看其是否可被剥离、抽出,并与网站验证平台的图像信息对比验证。
该防伪标签采用的防伪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嵌在纸张表面的纤维丝不是普通的红绿色纤维丝,而是带有特殊的金属光泽,且每一条纤维丝的大小、形状基本一致(从标签上显示的纤维丝来说),但散落在纸面的位置不规则,这比普通的红绿纤维丝更具防伪性。
二是纸上的安全线比较特殊。普通的安全线表面或是缩微文字,或是全息效果,亦或是荧光效果,重复出现在安全线上,展现效果比较普通。而该标签上的安全线不仅印有间断的、周期性的金属光泽色块,还印有顺号的4位数码,至于数码的起止段是什么,则很难从几枚防伪标签上猜测到,加上其在开窗安全线防伪纸表面印刷位置的随机性,使得最终模切出来的标签上的号码段分布也是随机的,增加了安全线的防伪性能。
上述介绍的安全线随机号码段分布及标签上对应的序号只是整个防伪方案中的一块基石,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强大的后台数据库及网站验证平台(也就是信息防伪),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将防伪方案的防伪性能上升到更高级别。
具体来说,摄像头先采集每枚成品标签上的图像信息,并与标签上的序号一一对应,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后台数据库。当消费者在网站验证平台输入标签上的序号之后,验证平台随即调出数据库中与该序号对应的图像信息,并显示于验证平台上,以供消费者比对验证。如果消费者手持标签的序号、安全线上的号码段、纤维丝的分布情况与验证平台上的图像信息一致,证明该标签是真的。再配合“验证过的序号信息不再被调用”,最终达到防止同一号码被仿造者重复利用的目的。
(2)案例2:防伪油墨
不同于案例1侧重于利用防伪材料来实现标签的防伪功能,案例2更加侧重于运用防伪油墨来实现防伪,如图2所示的五粮液防伪标签。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标注的3、4、5、6、8、9项防伪技术都与防伪油墨有关,占所标注的防伪点的60%以上,足以说明该防伪方案的防伪点主要集中于这些特殊效果的油墨上。
从整个标签的外观来看,印前防伪技术用得比较少,仅起装饰作用。
在图中标注的10项防伪技术中,1和10项较容易为消费者所辨识,3、4、5、8项防伪技术则需要消费者借助较专业的设备(比如紫光灯)才能辨别出这些防伪点,而6和9两项防伪技术需要借助更加专业的设备才能进行辨别,更适合打假稽查人员辨别商品真伪时采用。
笔者至此介绍的三种防伪标签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从消费者辨识的难易度、方案投入成本的高低以及品牌商的需求三个角度来综合考虑。在设计防伪方案时,笔者认为需要最大程度地从消费者的辨识难易程度出发,因为这些防伪效果不光是让打假人员去辨识,而更多的是需要消费者去辨识。只有防伪技术易于消费者辨识同时辅助专用型防伪手段,才能将防伪效果提升到最佳,将成本控制在较为合理的水平。
(作者任职于广州市人民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 成本控制 解决方案 防伪标签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