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协商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重大事宜,形成全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共管模式。
4.3 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
4.3.1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按不同湿地等级将湿地资源进行分级保护、集中管理,提高湿地资源管理效率[8],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1],做到科学保护、合理规划。颍州区现有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一颍州西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对保护区内湿地资源进行严格保护。
4.3.2 推行小微湿地建设模式
小微湿地是一种蕴含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新型湿地模式,在农村多以“乡村湿地”形式出现,这种新型湿地模式在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湿地保护的重要落脚点[11]。规划期内城区拟建小微湿地2-3处、各乡镇至少筹建一处。
4.3.3 加快湿地公园建设步伐
根据《阜阳市湿地保护规划(2017 - 2030年)》和颍州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在规划期内拟申报2处区级重要湿地一七渔河湿地、芦桥沟湿地及1处市级重要湿地一双清湾湿地。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如图1所示。
4.3.4 开展湿地植被恢复建设
颍州区植被恢复首先应考虑对珍稀物种的保护:颍州区境内发现有国家Ⅱ级保护物种野菱、莲、野大豆,对于这些珍稀物种、有典型代表性的湿地植被应严格保护,使其在区内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自然演替。其次,加强外来物种防治:对于外来物种入侵,及时采用人工打捞、化学防治、利用天敌和控制传其播途径等方式来有效防治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恢复乡土湿地植被种类和植被群落,最终达到稳定的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再次,在不破坏其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具有旅游观光潜力区域的植被進行景观塑造与提升,丰富湿地旅游景区景观层次。
4.3.5 开展栖息地保护恢复工作
详细调查颍州区鸟类资源现状,掌握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情况和停留时间,结合其生理习性,通过建立生态浮岛等方式营造高低不等的适合鸟类依赖的乔灌树丛和草丛吸引水鸟及游禽栖息生境[12,13]。规范河流湖泊的捕鱼、垂钓活动,加强对偷捕、猎捕的执法力度,促进鱼类自然恢复。对珍稀鱼类产卵区等生态敏感区域,采取人工补救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丰富河湖生物多样性。
4.4 实施水质保护措施
湿地水体修复主要包含水系恢复与水质修复两大方面。水系恢复主要体现在河道的通透性上,采取疏浚清淤、河道(卡口)拓宽、清污分流等方式进行,保证河流水系通畅。
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废水直接排入湿地是减轻水质污染的根本措施[10],也是水质保护的重要前提。颍州区在控制水质污染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对城市水体污染,采用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同步,内中外三带修复的模式(雨污拦截调蓄带、生境改善带、生态修复带),分类与分期的治理过程,沿河截污一河滨带修复一水动力优化一底泥疏浚一水生态修复一景观提升一综合管理的路线,推进水环境生态修复,实施城区水系综合整治。从深化颍河、泉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河岸垃圾及河面漂浮垃圾的日常清理等水体保洁工作为起点,按照控制湖泊河流的人工养殖面积应控制在水域面积的15%以内,沉水植物宜栽种于水深1m左右区域[12],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应在近岸区域的种植标准合理种植,保证良好的水域环境。
4.5加大湿地保护监管力度
4.5.1 建立湿地保护成效奖惩机制,严厉惩处破坏湿地行为
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乡镇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14],按面积相等和质量相当进行湿地恢复或重建,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4.5.2 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开展农药化肥减量控害行动,推行专业化的系统防治,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15]。严禁含重金属、难降解的有毒害物质的污水灌溉农田,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责令其限期治理,必须在2030年底前实现污染物100%达标排放,保证农作物用水安全。采取再生利用、过腹还田等方式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和农作物秸秆等,实施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工程。
4.5.3 完善水质监管体系
制定湿地水质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湿地水质、地下水位、土壤退化和植物群落情况,掌握其变化动态[5],通过数据分析制定相关改善对策。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单位坚决实行并、停、转、迁,确保企业合规排放、环保达标。加强突发事故处理能力建设,对突发的水体污染、异味、漂浮物等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保证湿地水生态安全。
4.6 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力度
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资金筹措为辅的投资机制。湿地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湿地保护经费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明确责、权、利的前提下,动员全社会共同出资赞助参与,加大对湿地资源调查、保护区配套设施建设、湿地监测、科普宣传工作的经费投入[7],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经费得到充足保障[5]。
4.7 强化湿地科研监测能力建设
4.7.1 通过监测网络的运行,实时掌握各类湿地动态变化
依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定期对颍州区湿地资源进行监测,尤其对省级重要湿地开展连续、动态的调查,详细记录动态变化数据。
4.7.2 建立颍州区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
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探索湿地能量和养分循环,及时掌握颍州区湿地本底资源变化的趋势,科学制定湿地保护专项规划[16]。规划期内在颍州西湖设立鸟类监测站(观鸟屋)、区内主要河流(颍河、泉河)设立水文水质监测站、土壤监测点等进行实时观测。在数据信息完整的条件下,研究建立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湿地评估研究。
4.7.3 加强湿地科研监测队伍建设
根据湿地保护项目实施和管理的需要,编写培训教材,加强对各类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筹划建立颍州区下辖1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设立湿地保护管理专家咨询库,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工程项目及管理进行技术指导,保证基层湿地项目科学进行。注重将科研转化成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侧重突破应用技术瓶颈,争取申请技术专利。
5 结论
(1)从颍州区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来看,湿地面临的最大威胁因子是人为破坏,颍州区湿地生态恢复其根本还是要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降低城市环境破坏。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是今后颍州区湿地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11]。
(2)颍州区湿地保护在宣传、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上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全区各类型湿地保护管理依然难以形成一个健全高效的体系,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仍处在早期阶段。
(3)在创新湿地保护恢复模式中,强调了对小微湿地保护建设,这在安徽省区县级湿地保护实践中属走在先列,为阜阳市乃至皖北地区湿地保护提供样板。
(4)通过对颍州区湿地保护规划对策的探析为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使生态文明的内涵得到充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17]。
参考文献:
[1]肖立矗,浅淡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4):220.
[2]卢一梦,周立志,安徽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11(4):1-9.
[3]王雨虹.李文化.阜阳市湿地园区保护存在问题探析[C].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2015:417—419.
[4]赵伟.阜阳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2):46-47.50.
[5]王大任.连云港市湿地保护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8,36(8):46-47.
[6]杨俊平.维护生物多样性让自然更美丽一共同关注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J].内蒙古林业,2018(11):4—5.
[7]徐元青,徐友英,袁德奎,等.铜仁市碧江区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探析[J].绿色科技,2019(16):43-44.
[8]王霞,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园艺.2019(1):147-148.
[9]李林生,唐力.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0):59~60,62.
[1O]李龙,邓抱林,皖北地区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 6,5(4):85-89.
[11]安树青,张轩波,张海飞,等.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15(2):41-44.
[12]邓 勇.安徽颍泉泉水湾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恢复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 5,21(12):73-74,78.
[13]陈剑波,刘古月,吴 鑫.湖泊型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一一以舵杆洲湿地公园为例[J].湖南林业科技.2018,45(4):88~92.
[14]刘 晶,我国湿地占补平衡法律制度完善[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8.
[15]包淑芬.浅析惠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4):105.
[16]史丹,刘静,孔维健,济宁市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9(18):48~50.
[17]刘争春.阜阳市颍州区森林城市规划思路与总体布局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39(2):118-119,95.
收稿日期:2019-11-1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kj2017A149)
作者简介:杨玉清(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规划,
通讯作者:田胜尼(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植物生态学。
推荐访问: 阜阳市 保护 湿地 对策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