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品位”?古人孙犁在《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中曾这样叙述:“排在中间和各行下面的神像品位最高.”而在当今考古学中,品位又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可见从古到时今,品位都打上了“位次,档次”的烙印.高品位现在更多地用于形容具有高质量,高品质的人或事;然而出于品位的人性化特征,高品位应该还有更高方面的要求.
物理是什么?
(1)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观察和实践为基本研究方式,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
(2)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
(3)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
所以物理是一种体现“真、善、美”的高层次、高品位文化.如果说上一节高质量的物理课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物理学知识,体会物理学的“真”;那么打造高品位的物理课堂就不仅仅着眼于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还要体现物理学的美好成果,能给学生心灵上的美感,体会物理学的“真、善、美”.将高质量物理课堂提升到高品位物理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相符合的,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刻不容缓.下面就根据自己教学经历谈几点如何打造高品位物理课堂的感受.
1 让教师的修养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物理课堂的“商标”
教师上好一节高品位的物理课,能使学生深受感染,从而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而高品位的物理课堂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体现的,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的,是通过教师的自身修养潜移默化的.如果物理课堂是一件华丽的商品,那教师就是这个商品的商标.提高自身的修养是打响这一品牌的必经之路.
教师的修养包括品格的修养和教学的修养.
品格的修养,是一个人的最根本修养,它能从内在提高一个人的层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材,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其教师的人格力量在德育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一个有着良好人格品质的教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对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和烦恼及时察觉,对他们细微的问题明查秋毫,并能及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拉近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反之,一个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忧郁孤僻、表里不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消极的,使学生高度紧张,产生极大焦虑,这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是教育者的失败.如果一个教师的品格高尚、正直、正义、宽容、有爱心、有责任感、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那么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也能喜欢并乐于接受.正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即行.
当然一个教师的品格修养只是一个方面,要想把书教好,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教学修养.首先教师应具有先进明晰的教学理念,不能再重“教”不重“育”、重“教”不重“学”、重“教”不重“研”.所谓重“教”不重“育”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当成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要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授知识,还要察言观色,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学生的掌握程度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做教师才不会陷入重“教”不重“学”的误区.当今全球化发展越来越要求教师要成为开放型教师,而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教师除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也是一根衡量的标尺.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视野、教育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的优劣.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才能居高临下,抢占教育的制高点.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好“研”.
其次教师应具有高超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每个教师的课堂除了教学目标的体现外,还流露出教师本人对于课程的体验.这也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所以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能依赖教参,而要自主研究,选准角度,突出新意,“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体现自己独到的看法.能够对课程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的教师,就能呈现个性化的课堂.一个能驾驭好教材的教师,一定能把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学路完美衔接;一定能把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完美结合;一定能把教材的分配与教学时间完美协调.总之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创新精神是社会和行各业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充分了解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开展适合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创设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当然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就应该时刻让自己是一潭活水,永远新鲜、充沛而不枯竭.
2 让科学的“善”与“美”贯穿始终——人的天性是“向善”与“向美”
人之初,性本善,学生亦如此.只要一节物理课能体现出“善”与“美”,就能让学生有所感动,从而被这节课常常地吸引住.
科学的善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将一些物理对社会的应用介绍给学生.如在讲离心运动时,可以讲讲甩干机是如何利用离心运动这个原理的.再如介绍电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夜晚没有灯光,整个世界陷入一片黑暗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感慨物理学的贡献,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
科学的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体验物理的过程美
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不仅要把主要知识整理好,更要把科学探索,这一追求真理的科学“美感”带给学生.再如伽利略如何思考,通过理想斜面实验一步一步地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翻,其中每一步思维的飞跃都充分展现了物理学的美妙.这些科学探索的“美感”在课堂一开始就要引入,在讲课过程中要突出,在练习中也要有所体现,使得科学的“美”贯穿整个物理课堂.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学到方法,更懂得了科学研究的真谛.
2.2 感受物理的规律美
这些内容在物理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到真正的真理是简单易懂的,在感受科学美的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
3 让亮点在课堂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一节课要有亮点,这是必须的;一节课有多一点的亮点,是更好的;亮点出现在应该出现的时候,这就能迸发智慧的火光,把学生牢牢地固定在知识的海洋.
如在讲整体法和隔离法这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把它当成是一种方法去介绍,但有位名师却先从一道常见的力学题目着手,复习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步骤,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他开始的一大亮点就是他没有把整体法和隔离法作为方法,而是把它仅仅看成是对“研究对象选取”所作的说明.这样学生认为本节课只是提高了对象确定的能力,顿时减少了压力.接着该教师讲一题,让学生练习两题,尽然让学生总结选整体和个体的优缺点.学生自己总结后再做点评,使得学生以后对整体和个体分析能力有了更大的进步.这种充分让学生成为本节课主体为第二个亮点.
然后再提出整体研究有没有条件,条件是什么?并进行了推导:
.
通过一个学生完全能够接受的推导,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才能用整体法,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此又为一大亮点.
一节课三大亮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该教师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创设物理情境,组织教学.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亮点来自于教学中的细节.但细节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它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如果不及时捕捉,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空留遗憾.教学细节是一个放大镜,它能反映出老师的教学理念;不起眼的细节,同样可以折射出闪着光辉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应关注教学细节,学会智慧处理,灵活使用教学方法还有待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研究,对孩子学情的充分了解掌握,对文化知识的不断厚积,对课堂应变能力的不断培养.
相信我们物理教师通过注意以上三点和教学中的其他方面,对于每节课都能用“有品位”一词作为对自己的起码要求,那将是学生的幸事,是教育的幸事,更是师者的幸事.
推荐访问: 高品位 课堂 物理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