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时间:2022-03-31 08:36:5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学科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深刻挖掘物理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境,有机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态度方法的教育。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本人认真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此浅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物理规律本身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物理现象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中质变量变规律。

例如,光的直进规律和光的衍射规律是物理上质的不同,这个质变是由于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这个量的变化引起的。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光波波长相差不大或比光波波长小得多时,光就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又如,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教师应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这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

再如,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在讲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因此,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好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只要将这些素材融入到物理概念规律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的目的。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有力武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四大发明、回音壁、地动仪等都闪耀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火花,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例如,在讲“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我国“神舟7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及“嫦娥二号”的发射情况;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意识。

我国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例如,王淦昌甘愿隐姓埋名,献身两弹;钱学森学成必归,报效祖国;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毅然放弃外国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这些都将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

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

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培养一个人很重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刻苦学习、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例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总之,在物理教育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如安全教育,树立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思想教育,科学发现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思想教育,关注自然和身边现象,善于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等等。物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教育,会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只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德育教育的深入、全面和坚持,一定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成效。

推荐访问: 渗透 物理 德育教育 教学中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