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皖西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治理策略思考

皖西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治理策略思考

时间:2022-03-31 10:16:4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简述了皖西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危害,分析污染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策略;主要包括:转变观念、明确任务、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等。

关键词:皖西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61-03

2012年9月10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精准使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强农村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皖西北地区(阜阳、亳州境内)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关注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1 面源污染的概念

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企业污染;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根据面源污染发生区域和过程的特点,一般将其分为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类。

农业面源污染(ANPSP)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由于这类农用生产资料长期大剂量或单一使用,污染具有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危害大,监测、管理控制非常困难,所以其治理难度远远超过点源污染。

2 皖西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皖西北地区指阜阳市和亳州市,包括7县4区1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药材和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2市粮食总产965.8万t,全年肉类总产量89.7万t,禽蛋产量14.3万t,水产品产量14.1万t。实现了一产的稳步增长,同时带来了农村生产环境的严重污染。

2.1 化肥污染 皖西北的总耕地面积159.43万hm2。按照一般农户一年两季作物耕种,一季小麦,另外一季按玉米耕种面积约60%,其余为大豆不施化肥,皖西北地区一年共消耗化肥约239.15万t,平均化肥施用量是1 500kg/hm2,是全国平均使用量的1.93倍,是国际公认安全使用标准的6.67倍。由于施肥技术水平的限制,施放到田里的化肥,1/3被植物吸收,1/3蒸发,1/3流向地下。大棚蔬菜的化肥施用量远远高出小麦和玉米,但利用率仅有1/10。

具体危害如下:(1)随着沟、河的氮、磷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过多,引起水域富营养化;(2)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使土壤酸化,土壤板结;(3)大量施用化肥造成井水或河水中氮化合物含量增加,甚至超过饮用水标准,使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蔬菜等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增加。化学肥料中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如磷矿石中含镉1~100mg/kg,含铅5~10mg/kg,这些杂质也可造成环境和食品的污染;(4)施用于农田的氮肥,有相当数量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土壤微生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等空气受到污染。

2.2 农药的污染 按照全国的平均使用标准计算,皖西北地区每年使用农药量达到2.14万t。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农药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局限,真正作用于作物上的仅占施用量的10%~30%,其余20%~30%进入大气和水体,50%~60%残留于土壤中,这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有时甚至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2.2.1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2)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最终会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以后对同种病菌、害虫的防治必须不断加大农药的用药量,否则,不能达到消灭病菌、害虫的目的,形成恶性循环;(3)绝大多数农药是无选择地杀伤各种生物的,其中包括对人们有益的生物,如青蛙、蜜蜂、鸟类和蚯蚓等。这些益虫、益鸟的减少或灭绝,实际上减少了害虫的天敌,导致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影响农业生产;(4)野生生物及畜禽吃了沾有农药的食物,会造成它们急性或慢性中毒。最主要的是农药影响生物的生殖能力,如很多鸟类和家禽由于受到农药的影响,产蛋的重量减轻和蛋壳变薄,容易破碎。许多野生生物的灭绝与农药的污染有直接关系。

2.2.2 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主要由3条途径进入人体内:一是偶然大量接触,如误食;二是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如农药厂的工人、周围居民和使用农药的农民;三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等中的残留农药,后者是大量人群遭受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环境中大量的残留农药可通过食物链经生物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动物实验确证,18种广泛使用的农药具有明显的致癌性,还有16种显示潜在的致癌危险性。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日趋年轻化。这很大程度上与食用受污染蔬菜有关。

2.3 养殖业污染 禽畜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2大类:一是畜禽养殖粪便。粗略计算,目前禽畜养殖粪便排放量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3倍;二是养殖业排放的污水。据专家调查,养殖1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大部分圈养农户和养殖场未能有效处理和利用畜禽粪便等垃圾,随意堆放排放,对养殖业污染带来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上,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重金属等,这些未经处理的动物垃圾被随意排放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池塘。有机物在水中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污水都是病原微生物很好的营养基。

2.4 农用地膜的残留污染 随着农村瓜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保墒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农用地膜被使用,地膜在自然界中需要200~400a才能降解。残留地膜具体的危害表现在:(1)由于土壤中大量残膜的存在,导致土壤物理结构层次的改变,使得土壤水分、营养向下运移受到阻碍,土壤的空隙度、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空气的循环和交换,最终造成耕地质量下降。(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残膜改变土壤的正常结构层次,造成水分和养分运移受阻,从而导致作物营养不良,大幅度减产;作物幼小的根系被缠绕,从而导致水分、营养吸收被阻断,造成作物死苗。(3)地膜污染的其他危害。一是影响农业生产机械的作业(缠绕、堵塞);二是经常会引起视觉污染,破坏环境景观。比如村庄居住区周边的池塘、小沟里塑料垃圾,是严重的视觉污染。三是农膜的残片经常会随着作物秸秆被牛羊家畜误食,导致牲畜中毒死亡;四是由于回收不力,农民经常会在地里焚烧残膜,塑料燃烧会产生氯化氢、二噁英多种有害气体。如致癌物质二噁英,能在空气中存在上百年。

2.5 秸秆焚烧污染 目前,皖西北地区秸秆生产量在1 000万t左右。秸秆仍然没有被综合利用(30万t市场价值约为1亿元),造成大部分秸秆在田间被焚烧,尤其是小麦收获季节最为严重。危害一: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浓度比平时高出1~3倍。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危害二: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三: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危害四:如一茶匙的表层土含有亿万个细菌,667m2肥沃土壤的30cm厚的表层中,细菌和放线菌总重量可达150多kg,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

3 农业面源污染原因

3.1 宏观方面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黑色经济”模式。这是当年西方完成资本积累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成为现在内地的主要发展模式。如南方已经不倡导建立大型养猪场。另外,从国家到地方,仅重视工业污染,而不太重视农业污染;重视城镇、乡村环境的亮化,却不太重视城市和农村面源污染源头的治理。(2)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主要是针对工业城市的点源污染设计的,农业污染和农村环境保护尚缺少系统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框架。虽然在《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中提出了农业污染防治的内容,但没有系统的具体规定,因此缺乏可操作性。(3)现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和法律责任不明确。我国的环境立法和政策措施中农业活动目前排除在环保控制之外。农业部门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保护环境这两个目标之间,往往倾向于前者。而国家环保部门对于农业污染问题,又起不到直接的控制作用。这就导致农业污染管理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3.2 微观方面的原因 (1)皖北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如果老老实实在家务农,将失去在外地获得巨额收入的机会,这是经济学里一条重要规律。为了追求外界更高的收入,农民没有心思去精耕细作务农,怎么省时省事就怎么操作,而焚烧秸秆简单省事。(2)无论家庭化养殖,还是规模化养殖,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用添加剂来缩短动物生长周期是必须的,粪便等垃圾无论是循环利用,还是用其他方式进行污染处理,都要承担很高成本压力,因此就造成随意堆放,不去处理,带来环境污染。(3)盲目上规模养殖,追求享受政府精神和物质奖励,不去花成本花心思解决污染问题,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一些养殖户普遍的追求。(4)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对生产过程和环境要求相对严格,目前政府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市场的诚信严重缺失,生产这些产品只能靠良心,而市场是不相信良心的,最终导致这些产品有市无价。这也是农村很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的面源污染就很难有效治理。

4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策略

4.1 转变观念 农业经济也可以像工业经济一样高速引领农村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些地区已经证实的经济规律,这个观念要转变。如依托皖西北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三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等等,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还有一个观念要转变,完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生产有机粮食,也会高产,如弘毅农场种植玉米科学实验数据就能证明这个观点:2011年6月,一年两季(小麦、玉米)综合测算,实现了1.028t/667m2的商户。打破了“有机农业产量低”这个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试验就被广为流传的谬误。所以要坚持生态立市、生态富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

4.2 明确责任 明确农业部门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其它部门有义务配合并履行职责。在国家法律和政策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该积极探索和制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职责,做好队伍建设,建立考核机制。尽快成立农业生态环境监理站,建立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验站,有机食品认证监督机制等,为地方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和氛围。

4.3 群众参与 政府应该积极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使他们有获取食品污染状况的知情权。只有先提升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才能让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同时政府应该努力做好食品污染检测工作,并且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让群众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充满信心。政府预防、社会监督两者结合是最有效的路径。

4.4 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 生态循环经济,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阜阳、亳州今年分别出台了家庭农场实施办法,依托皖西北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养牛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家庭农场。如果有机小麦、玉米的价格能卖到6元/kg,5口人0.3hm2地,一年的纯收入就是3万元,这样就留住了很多的农民在家务农。由于市场诚信缺失,要积极探索社区支持农业,特别是社区支持生态循环家庭农场的路子。同时要积极引进生产有机肥外资企业;招商创建秸秆加工生物质能、板材、活性炭等新兴产业。发展这些产业,能真正起到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

4.5 加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人才队伍建设 无论科技、理念多么先进,最终都要落到农业生产要素上来,其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最为重要,这是改造传统农业最核心的理念。政府要积极引导,着力从返乡创业农民、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当中选拔优秀人才,鼓励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并做出示范,以便推动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5.

[2]卡森.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

[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蒋高明.生态农场纪实[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

(责编:徐焕斗)

推荐访问: 西北地区 治理 污染问题 策略 思考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