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灾减灾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理教学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重要体现。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的必要性和内容,并进一步探究了实施灾害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 地理教学 灾害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学校是灾害教育的桥梁,立足本地区,对中学生实施灾害教育,形成正确的灾害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基本理念。
一、实施灾害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正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及其带来的损失,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科学预测、防灾减灾把其损失减少到最小。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为使他们成为合格公民,在中学生中进行灾害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灾害意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灾害教育的内容
1 灾害知识: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灾害的基本事实、灾害的概念、灾害的成因、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原理与灾害规律等。
2 灾害意识:指人们对灾害现象的主观反映,包括防灾意识、减灾意识、备灾意识。
3 灾害伦理道德:面对灾害时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包括积极的防灾减灾意识及对有关设施的保护、灾害发生时团结互助的精神及灾后恢复和自力更生的意识等。
4 基本技能:防灾减灾能力,包括灾前预防预报、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等。
三、实施灾害教育的途径
1 课堂学习。地理教材中蕴涵着诸多的自然灾害基础知识。首先,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潜移默化把灾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当进行灾害教育活动。比如:学习“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时,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并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汶川地震宣传手册》;学习“黄土高原”时,开展了“水土流失”手抄报的制作。在高中阶段地理必修内容涉及到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一些自然灾害往往有明显的前兆,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知道这些前兆,以便日后当灾害发生时让他们及早预报和预防,减少灾害的损失。
2 课外活动。灾害教育只局限于地理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除课堂学习外,还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国际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纪念日,举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灾害科普宣传、主题班会、避难训练等,通过黑板报、广播等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校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举行“国际减灾日”纪念活动,并进行征文比赛。每学期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我们都组织一到两次防灾演习和逃生演练,如:“火灾应急演习”、“地震来了怎么办?”的防震逃生演练。让学生亲力亲为,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
3 社会实践。体验是灾害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可结合乡土地理内容进行灾害教育。我市位于广东东北部,邻近潮汕沿海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夏秋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还会不时发生风灾、洪涝灾害,有不少群众在山边建房,存在较大的灾害风险。所以可先组织学生学习《山体滑坡与崩塌灾害防治知识》,然后到山体滑坡现场去观察和调查,并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建议。让他们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影响家人和周围群众,使山边建房的群众逐步转移或采取措施避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防灾抗灾的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使他们在灾害发生之前能够自觉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和财产转移,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灾害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
4 专题报告。邀请国土部门和三防指挥部有关人员、专家到学校作与自然灾害有关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学习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知识,特别是让他们认识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掌握防治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方法。听完专题报告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全校师生进行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救援演习。通过他们向家人和群众进行宣传,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自然灾害多发的今天,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学地理教学作为灾害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防灾减灾的能力。我们要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季,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议,张英
[2]子荷,直面自然灾害
[3]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
推荐访问: 灾害 探究 地理 实施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