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地震灾害这一潜在因素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并影响和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必须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加强防震减灾规划,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的关系,强调了建设地震安全社区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防震减灾;经济发展
引言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防震减灾事业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与之相协调,满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时期。如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使防震减灾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1 高度重视防震减灾规划
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灾难,主要来自发生在城市或城市附近的地震。汶川地震之所以会造成举世罕见的灾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在建设中没有进行抗震设防。由于规划中没有防震减灾的内容和要求,尽管汶川大量建筑物为近代新建,但都没有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布局上也不合理,区内道路过于狭窄,城市规划发展和建设相对滞后,给震后人员迅速疏散撤离和救灾带来了困难。此外,消防、供水、医院等生命线工程都没有在抗震设防方面采取措施,地震中的城市丧失了应有的抗御功能,加重了灾情。因此,地震时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由此可见,城市发展首先必须加强防震减灾规划。而加强城市的防震减灾规划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1 合理制定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制定合理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时,首先要对城市的地震地质背景进行调查,对地震安全性进行分析、分区,然后把对各类建筑物、生命线工程进行震害预测的结果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城市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危旧房屋,要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具体评价和鉴定,并根据鉴定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加固、维修和设防。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合理布置避灾疏散场地和道路,确保在灾害发生时的紧急交通运输路线。城市各区功能作用分工明确,形成多个功能齐全的城市分中心。
1.2 建筑抗震设计第一
经过抗震设计的建设工程,能有效抗御地震的袭击。要根据地质环境、工程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允许所有的风险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和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综合因素,确定其抗震设防水准和相应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依据抗震设防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地址、建筑物场地地基处理、平立面布局、构件连接、材料施工要求等多方面的抗震设防问题。同时,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要靠高质量的施工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把好施工质量关和抗震设计关是同样重要的,建筑设计中应高度重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和搞好现有工程抗震加固工作,加强对防灾规划的管理,才能将地震灾害的损失减轻到最小。
2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城市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市地震安全形势严峻,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开展地震灾害的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突出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注重震前的综合防御,做到小震无伤亡,中震少损失,大震不瘫痪,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取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体现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优越性
在时间上应包括震前、震时和震后综合防御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应涵盖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灾与重建等各个环节,在组织上应包括政府领导和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在其减灾作用的外延上可借用于其他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
2.3 强化政府职能,提高管理能力
减灾是政府的一项管理职能,在减灾问题上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政水平、管理能力和声誉,体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公共职能,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标志。
3 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突出重點,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这是2004年7月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大战略新要求,是我国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也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整体推进、全面提升阶段的标志。为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项工作。
3.1 加强对城市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能有效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普及市民的避震常识和危机预防知识,让每个市民确立“ 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 自己的城区自己保护”的防灾理念是贯彻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实施综合防御战略和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的重要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达到最低限度地减轻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
3.2 要切实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城市是一个人群流动的载体,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构筑具有防震能力的城市,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参与和协作配合,提高居民的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唐山地震统计表明,不少人因避震防范不当而死亡。因此,地震部门应积极走进社区,对社区干部、居民进行避震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培训。可通过观看录像、发放地震知识宣传图册,利用黑板报定期宣传地震知识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来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识别地震谣传能力、地震应急能力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丰富了社区文化的内容。
3.3 要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的建设
在提高社区人员防震减灾知识的同时,要积极组建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如利用社区的复退军人和基层民兵组成应急救援分队,每年组织到武装部军训,学习地震救援常识;利用社区保安队,健全地震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卫机制;通过社区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医护人员组成兼职应急医疗队;依托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5 结语
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地震灾害这一潜在因素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并影响和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必须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的合理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 庄丽.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 胡少卿.建筑物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基础设施经济损火预测方法探讨[D].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
[3] 张风华.城市防震减火能力评估研究[D].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2.
[4] 章在墉.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 体系 建立 规划 防震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