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新农村建设步伐突飞猛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产业结构由保守型向经济型转化,因此,加强农村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积极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增强农村种植、养殖、栽培等技术力量,提高农村科技含量。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于普及农村就地就业,发展农业,实现科技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现我以食用菌栽培一项就我市生态环境和推广发展谈一下。
一、 食用菌栽培的意义
食用菌栽培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产效益。
自然界有真菌约4000余种,其中能食用的有2000余种,能够进行大面积栽培的有30多种。并且已成为商业性的栽培。在我国,食用菌栽培在5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60年代栽培推广,采用人工驯化,人工接种栽培,但集中仍然以南方为主。
食用菌具有较大的约用价值,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可降低血脂、血糖、胆固醇、预防心肌梗塞、高血压、冠心病,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抗衰老的功能。
二、 食用菌的推广和发展
我市地处贵州最北部地区,和四川一河相隔,生态环境良好,气温、湿度非常有利于多种食用菌的大量、集约、规模性栽培。
1、我市开发食用菌产生潜力很大。
在国家实施“星火计划”、“扶贫计划”和“菜蓝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把食用菌列为重点项目。目前,我市提出“旅游兴市,竹业强市,绿色兴市”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给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没有形成大规模,缺乏宏观调控,种类单一,品种老化,科技含量低,呈现出分散,小型生产状态。而今,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绿色兴市”,对食用菌生产高度重视,积极争取食用菌开发,建立健全食用菌开发配套基地,建立菌种站,生产场,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培育高产,抗杂的优质品种,大力进行技术推广,培训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服务。充分利用本市生态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号召广大农村利用玉米芯、麦秸、稻草、木屑、豆秸等农作物废弃的下脚料进行大规模生产,目前生产的主要品种有:木耳、香菇、平菇、竹荪、金针菇、蘑菇、猴头菇等,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有效调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逐渐地把食用菌生产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使其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又一生力军。
2、环境适宜,农民积极性高
我市和四川相邻,水、陆交通发达,气候、温湿良好,雨量充沛,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上乘,处处青山绿水,绿色成荫,非常有利于食用菌栽培的适宜生产环境,况且适应食用菌栽培种类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十分丰富,可以实行大面积田间栽培。以前,我市在城镇人口密集地方的农户,许多靠自己房前屋后进行小规模栽培食用菌。虽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但也带动很大一批农户过上幸福的生活,迈向小康之路,而今,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民充分认识到食用菌栽培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投资少,见效快,消耗低,产出大,效益好。现在,农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很高,栽培面积扩大,种植农户明显增多。由此说明,发展食用菌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3、食用菌的保健作用得到充分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饮食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纯天然的绿色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菌类食品被人们重视和发展起来,正成为菜肴部份,已融入百姓的餐饮中,食用菌的保健性能突出了菌种丰富的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活性酶。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发育,改善肠胃功能,调节血脂、血糖、防治高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科学养生,增进健康,追求三低一高(低盐、低脂、纸糖、高蛋白)的健康饮食观念,将成为我市人民的饮食潮流。
4、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市市场上虽然有平菇、金针菇、蘑菇、竹荪等食用菌,但这些都是本地零星生产出来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谈不上产品精加工,加之我市紧邻四川,远销重庆、成都等大城市,道路交通比较发达,销售空间很大。如果有效地整合食用菌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的科技开发机构,引导和开发食用菌生产,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形成产业化、大规模性生产。发展潜力很大,市场空间非常良好。这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非常有利,对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解决农民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推荐访问: 食用菌 浅谈 栽培 我市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