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猪囊尾蚴病是由带科带属的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横纹肌所引起疾病。又称为“猪囊虫病”。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特征为寄生在肌肉时症状不明显,寄生在脑时可引起神经机能障碍。不仅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是肉食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关键词 猪?;囊尾蚴;防治
1 病原及生活史
1.1病原
猪囊尾蚴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多寄生在中间宿主的横纹肌肉,脑,眼,其他器官也常有寄生。成熟的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大,为半透明的包囊长径6-10毫米,短径5毫米,囊内充满液体。囊壁是一层薄膜,壁上有1个圆形乳白色的小结,其中有一个内翻的关节,头结上4个吸盘和顶突小勾,分为两排,而它的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人)的小肠里称为猪带绦虫或链状带绦虫,因其头节的顶突上有小钩,又名“又钩绦虫”成虫体长2-5米,偶有长达8米。整个虫体有700-1000个片节,虫体乳白色带状。成节距头节约1米左右。片节的长与宽几乎相等,孕节的长度比宽度约大1倍,每个孕节含有虫卵3万-5万个。孕节逐个或成段随粪排出体外。初排出的节片能活动,虫卵可因子宫膨胀使节片的正纵线破裂而逸出了;卵内有1个六钩蚴。
1.2生活史
1.2.1中间宿主:猪
1.2.2终末宿主:人
1.2.3发育过程
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其孕卵节片不断脱落,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孕卵节片在直肠或外界由于机械作用破裂而散出的虫卵。猪吞食孕卵节片或虫卵而感染。节片或虫卵经消化液的作用而破裂,六钩蚴借助小钩作用钻入肠黏膜的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带到猪体的各部组织中,主要是横纹肌内,发育为成熟的猪囊尾蚴。
1.2.4发育时间
在猪体内的虫卵发育为囊尾蚴需2个月;在人小肠的幼虫发育为成虫需2-3个月。
1.2.5成虫寿命
在人的小肠内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
2 流行病学的调查
2.1猪感染与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有些地方猪不用圈,或是仔猪敞放,居民无卫生保肥的厕所或使用连茅圈,猪可以直接吃到患者粪便而感染,给本病的传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2人的感染与个别地区的居民喜欢吃生的猪肉有关。也有用热汤烫生肉吃的习惯,若温度不够高未将囊尾蚴杀死则可感染猪带绦虫,大锅烧大块肉,或是炒菜时搅拌不匀,砧板切生肉和生菜污染,也可導致感染。
2.3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适合虫卵生存、发育的温暖季节呈上升趋势。
2.4多为散发性,有些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其严重程度与当地绦虫病人的多少呈正相关。
3 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
3.1病理变化
严重感染的猪肉,呈苍白色而湿润。除在各部分肌肉中可发现囊尾蚴外,亦可在脑、眼、肝、脾、肺甚至在淋巴结与脂肪内找到,初期囊尾蚴外部有细胞侵润现象继之发生纤维性变,约半年后囊虫死之并逐渐钙化。
3.2诊断要点
猪囊尾蚴病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只有当舌部浅表寄生时触诊可发现结节,但阴性者不能排除感染。免疫学检查方法有多种,有些已在实践中应用。如,炭凝集反应快速,简便。若囊液抗原提纯后,敏感性可显著提高。此外还有用变态反应、环状沉淀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等方法。群众对此病的诊断经验是:看外形,翻眼皮,看眼底,看舌根,再摸大腿里,即可确诊。商检或肉品卫生检验时,如在肌肉中,特别是在心肌、咬肌、舌肌及四肢肌肉中发现囊尾蚴即可确诊,尤以前臂外侧肌肉群的检出率最高。
3.2.1流行特点
多见于猪只的散放,和茅圈和人的粪便管理不严的地区。猪吃了带节片或破裂后逸出的虫卵,在小肠内虫卵的幼虫(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液到达身体各部。约经10周发育成囊尾蚴,其多寄生于猪的肌肉中。因此具有以上条件的猪群感染发病。
3.2.2临诊特点
严重感染的猪才能表现生长受阻、贫血、水肿以及某些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寄生于眼时引起视力减退或失明。寄生于脑时可出现神经症状。另外,有经验者检查猪舌体,可看到粘膜上的隆起或用手触摸可以感到有囊虫寄生而呈现凹凸不平。病猪两肩显着外张,臂部不正常的肥胖宽阔而呈哑铃状或者猪体外形呈狮体状体形。
3.2.3剖检可见寄生于爵肌、深腰肌,膈肌、心肌、肩外侧肌和股内肌肉组织有白色水泡大小如大米粒状,内有一头节,故俗称此猪为米猪。
3.2.4免疫诊断法
常用皮肤变态反应,间接血凝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免疫荧光抗体实验等方法。
4 防治措施
4.1防治
目前猪囊尾蚴病的防治和治疗情况不理想,对于猪囊尾蚴病的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方面包括疫苗免疫,加强对动物饲养管理和切断传播途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推广配合饲料,提高疫情的检测水平,改善生猪饲养的环境,推广规模化养猪和圈养。改变“连茅圈”和人在野外大便的习惯,彻底切断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并对于患病的人和猪及时进行治疗和驱虫。同时,还要加强生猪的卫生防疫制度,减少感染猪囊尾蚴病的可能。由于,目前猪囊尾蚴病的预防还没有较好的药物和措施。所以我国将预防该病的重点放在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改变流行区人们的食生肉的生活习惯,搞好驱虫工作,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和管好粪便,改善饲料管理方法等环节。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强化生猪屠宰的检疫工作,希望以此防止猪囊尾蚴病流入市场。尽管改变农村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猪饲养方式对防治猪囊尾蚴病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农民文化卫生水平,科普知识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彻底改变传统的不良卫生习惯和生猪饲养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
4.2治疗
猪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化学药物(吡喹酮、丙硫咪唑等),和一些中药(千金丸、雷丸粉针剂等)。临床实践证明这些药物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价格低等特点。但现有的治疗只能对症状明显的病猪采取相应的措施。难以防止大量的症状表现不明显的感染猪囊尾蚴病的猪肉流入市场情况。同时这些化学药物中对猪有很大的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可能性(如丙硫咪唑的副作用发生率为93.6%),以及猪囊尾蚴病的发病隐蔽和治疗时间的要求等情况,可以认为目前对生猪的猪囊尾蚴病的预防和治疗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至少在有效降低感染的效果方面不突出。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动物寄生虫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2]汪明.兽医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 尾蚴 浅谈 防治措施 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