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4-07 09:14:2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行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PEF、FEV1-FVC及MVV)及疗效。结果 组内比较:较之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PEF、FEV1-FVC及MVV等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是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咳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即肺心病)是由于肺部、肺动脉或胸廓的慢性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大,形成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引起的心脏病[1]。此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因缠绵难愈,单纯采用西医治疗肺心病效果都不太理想,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寿命。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在西药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中药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心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4.3±4.7)岁;病程3~25年,平均病程(11.2±3.3)年;心功能不全Ⅰ~Ⅱ级36例,Ⅲ~Ⅳ级84例;缓解期42例,急性加重期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7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2],对患者进行X射线、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确诊。排除肺心病合并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妇女以及精神病患者[3]。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2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卧床休息,稳定情绪,并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并叮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暖,加强营养,定时开窗通风,忌食烟酒[4]。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单纯西医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要以控制感染(左氧氟沙星、头孢唑亏钠等),祛痰(盐酸氨溴等),解除支气管痉挛(氨茶碱等),提高供氧效率,纠正电解质失衡为原则,情况严重时需采用强心利尿等措施;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内的各种分泌物,并给氧治疗;对于缓解期的肺心病患者要以持续供氧为主,保持呼吸道通畅。抗生素不能盲目使用,若长期使用抗生素,要密切关注其对肝肾的毒性。

1.2.2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急性期患者药方为:丹参30 g,桃仁20 g,苏子20 g,葶苈子20 g,茯苓20 g,法半夏15 g,杏仁15 g,五加皮15 g,防己10 g。缓解期患者药方为:黄芪40 g,熟地黄25 g,人参20 g,紫菀20 g,款冬花20 g,桃仁15 g,地龙15 g,防风15 g。药方用水煎服,3次/d,100 mL/次。1个疗程为14 d,对服用药物患者进行2个疗程的跟踪观察,并对其随访1年。

1.3疗效判定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血常规、尿常规,最高呼气流速(PEF)、治疗前后一秒率(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等肺功能指标。疗效判定标准[5]:显效,咳痰、气喘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部啰音消失或明显减少(仅有少量下肺细湿啰音),发绀减轻,下肢、腹水消退,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心室率<100次/min,体质量减轻>4%,尿量增加600 mL/24 h,肺动脉压下降>10 cmH2O,末梢循环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各项指标有改善,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临床症状、各指标无改善甚至加剧。总有效率=(N显效+N有效)/N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对比 组内比较:较之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PEF、FEV1-FVC及MVV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7%,两组患者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肺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病于>40岁,且多见于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及农村地区[5]。西医认为,肺心病的发病主要由肺组织、肺血管的慢性病变,造成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右心扩张以及衰竭的肺心病。此症以基础性病理、主要指标等异常为病理表现,通常先有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心率异常、肺动脉高压、低血钠、低血钾、下肢水肿、劳动耐力下降等症状,逐渐发展为呼吸功能不全、心衰(右),严重者还可并发头痛、嗜睡、抽搐甚至昏迷等肺性脑病表现。患者由于肺功能遭损导致长时间缺氧,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异常升高,形成血流受阻。所以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血流特征,改善微循环,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肺动脉高压,还能改善肺循环,保持通气顺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西医治标不治本,很难从根本上祛除病根。

中医认为,肺心病属于"肺胀"、"心悸"、"水肿"、"喘证"等范畴,是一类包括外源物质异常侵入,机体组织损伤、代谢产物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疾病,本虚标实。该病由于久喘咳,血行涩滞,治节失职,不利循环,以致肺塞、血滞、气虚等征,进而累及心脏,具有起病急、进展缓慢、反复发作等特点,故其临床治疗原则为"标本兼治-急治标、缓治本"。现代药理证实,上述中药配方中,针对急性期患者的药方,主要是通过改善肺组织局部循环,降低毛细管通透性及血小板聚集度等,加强患者肺部循环,改善患者病症,有利于患者机体对炎症的吸收;针对缓解期患者的药方,其药理成分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具有杀菌、减毒、抑菌等作用,可以使患者祛瘀化痰、扶正固本,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PEF、FEV1-FVC及MVV)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也从76.77%提高到了9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大大缓解患者的病症,缩短患者的病程。

综上所述,中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是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志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12(4):57-58.

[2]杨亚勤,张彩凤,石金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49-251.

[3]刘志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12(4):57-58.

[4]饶新华,胡顺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3,3(1):102-103.

[5]张鑫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138-3139.编辑/肖慧

推荐访问: 疗效 心脏病 中西医结合 观察 治疗慢性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