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人体生理学和保健学角度出发,阐释太极拳运动对身体系统的按摩作用。太极拳的螺旋缠绕运动,能对全身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程度的牵拉、拧挤和压摩。这是一种自我按摩,能够舒活经络,通畅气血和调整阴阳平衡,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按摩
Analysis of Massage Effect of Tai Chi
on Human Motor System and Circulatory System
WANG Feng-xian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erprets massage effect of Tai Chi on human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physiology and hygiene. Tai Chi’s spiral winding exercises can produce different degrees of pulling, twisting and squeezing to multiple acupoints. This is a kind of self massage, which can comfort living meridian, clear blood and adjust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strengthe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issues and organs and make human body in a coordinated and orderly state.
【Keywords】tai chi; motor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massage
收稿日期:2013-09-13;修回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凤仙(1968-),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吸收了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以我国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中医经络学说,并且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同样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运动,也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变化统一的过程。太极拳要求意念导引,气沉丹田,体松心静,重在内壮,是一种内功拳,传承了古代的养生修身思想和方法。太极拳顺从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一招一式中,阴中含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
1练习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按摩作用
11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周身的参与及协调
太极拳利用五行阴阳学说来阐释拳法中的攻防矛盾变化,陈氏太极拳要求练习者按照经络通路进行螺旋缠绕运动,以意行气,意念到达任脉和督脉。人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附着在骨骼和关节上,肌肉上气血汇集的地方就是穴位,穴位在肌肉感受集中的部位,也是神经分布最集中的部位。穴位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体体表、经络、脏腑之间联系的传导通道,按摩手法是通过对穴位的通经活络疗法,发挥经络系统对人体气血的调节作用。
人体周身关节要想达到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通,周身完整一气,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还要意念集中。太极拳是一种意识拳,除了掌握关节运动外,还需要进行意识锻炼。例如起势到金刚捣碓,开始时,身体直立,头虚领起,含胸塌腰,沉肩坠肘,双膝微屈,等到手领起后,身体螺旋下沉,劲力发于脚跟,用手领劲,脊椎微微斜向转动,长期练习可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感觉。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拔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力求全身放松沉稳,动作缓慢均匀,肌肉伸缩协调,神经调控协调,周身协调一致,这样就能够对穴位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以指代针,进行穴位的按摩与导引,疏活通畅经络,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对身体的按摩揉搓效果。
太极拳动作速度慢,采用走圆或弧的步法,配以大量的半蹲屈腿式运动,练习时身体重心需要交替变换,在拳法套路练习中有搂拗、绞转等动作,长期练习可使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肌力及耐力得到提高,身体柔韧度增强。太极拳练习一般是多方向及大幅度的练习,如下势、蹬脚等,这些练习能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通过腹式呼吸而产生自我按摩作用,如横隔膜的升降幅度增大,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可提高消化功能,并且能对各种慢性病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12 太极拳动作对练习者腰腹部的按摩作用
太极拳的拳法强调腰在拳路中的作用,腰不能太紧,太紧就会束缚气血运行,导致全身僵硬,所以腰部要放松,放松就能达到气血通畅,圆活自如。腰是人体运动的关键部位,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重心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腰部放松也是锻练任脉、督脉、冲脉的重要方法。例如太极拳中“主宰于腰”的要领,就是要求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前提下,腰部松沉直竖,并通过微微旋转来带动下肢移动,这样既锻练了任脉和督脉,又使腰部的带脉膨胀,肾部充实,长时间锻炼能使带脉肌肉丰满,小腹冲脉气势旺盛。“尾闾中正”是太极拳的另一个基本原则,要求尾闾始终正对身体前下方,练拳者意念在哪里,背根就对向哪里,“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在太极拳拳路中,通过不断的运转和螺旋缠绕,挤压“长强穴”,能够通调任、督二脉和提摄肛门。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就是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
13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对四肢梢节产生的按摩作用
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强调在反复的旋转缠绕中使气血达到四肢末梢,是太极拳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十二经络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四肢末梢,与内脏有重要关系的穴位大都分布在手腕、足背等处。太极拳要求动作呈螺旋式,非圆即弧,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运动,所以能够畅通气血,使气血流转、贯注于四肢末梢,达到固本荣枝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四肢和关节的按摩揉搓。“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本源还在于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所以太极拳练习对四肢梢节的按摩本质上在于体内气血的充盈调和。
2练习太极拳对血液循环系统与内脏器官的按摩作用
21练习太极拳有助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流通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按摩、针灸等治疗疾病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例如针灸可通过刺灸腧穴,以舒通经气,消除阻滞,获得宏观的、整体的协调平衡,调节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太极拳是有氧运动,能使人体内气血运行顺畅,练习者不会因为锻炼时间过长而感觉疲劳,长时间练习会有指间麻软、关节微响,有针刺、腹鸣等感觉,中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太极拳练习主要是通过肢体运动和意念锻炼来引导气血在全身的流通运行,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动作节奏与气血运行速度相匹配,有利于气血在人体内有规律有节奏的运行,降低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强气血的氧运输能力和代谢水平,在满足人体机能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气血充盈,血液循环系统高效率、高水平供应机体新陈代谢。
22练习太极拳对内脏器官的按摩
人体经络系统在生理方面的功能是运行气血;在病理方面的功能是抗御病邪;在治病方面的功能是传导感应。太极拳法和经络学说理论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太极拳动作的基本原则和要领可以体现。经络联系人体各个部分,在体内运行气、血和津液,人的生命活动才能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得以维持。中医学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和太极拳的养生保健,最终都表现在脏腑功能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引导、吐纳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协调,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利用意念锻炼、调息吐纳、动作导引等对脏腑功能、内外关系进行协调,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太极拳讲究“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通过气随意走,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练习太极拳时,呼吸均匀细长,心静体松,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安宁;太极拳动作圆活舒展,全身肌肉收缩张弛有序,协调有力,刺激周身穴位和经络,促进经络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对人体血液循环和脏腑都起到了保健按摩作用。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
3结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织成分依赖运动互相配合、协调,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运动锻炼,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筋骨调柔,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以“动形”来养生的观点形成导引养生功,导引养生功强调循经取动、循经取穴、循经作势、以指代针,通过肢体导引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治疗脏腑冷疾病的目的。太极拳强调身心放松,可以克服造成内伤病的七情刺激,有利于经络的疏通,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维护机体正常功能,增强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太极拳也是导引术,在套路上,注重动作缓慢舒展,肌肉进行收缩与舒张,协调用力,动作上自然放松,松柔缓慢,对肌肉处穴位产生一种自然“按摩”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腰系的左右抽托,旋腰转脊,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所构成的缠绕运动,能对全身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活跃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的作用,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俊山.太极养生学与经络太极拳〔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3〕吴敦序,刘燕池,李德新,等.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4
〔4〕刘克,李爱辉,王薇,等.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J〕.针刺研究,2009(1):36- 42
〔5〕谢益宽,李惠清,肖文华经络和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性质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5,25(7):722-730
〔6〕陆付耳,刘沛霖.基础中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赵进喜.《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阎 彬)
推荐访问: 循环系统 太极拳 按摩 效果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