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为牦牛形态学及高原兽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选取高原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肠管的解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平原黄牛进行比较,探讨牦牛肠管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解剖学特点。[结果] 牦牛的肠管总长和小肠长度小于黄牛,牦牛大肠长度大于黄牛,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牦牛的肠管解剖学特点是其肠道对高原低氧环境以及粗饲放牧方式的一种解剖学适应。
关键词 牦牛;黄牛;肠管;解剖学指标
中图分类号 S823.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623-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ccumulate data for morphological research of yak and plateau veterinary research. [Method] Taking plateau yak as research object, the anatomical indices of plateau yak intestine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plain cattle. And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yak intestinal adapta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ia environment were discussed. [Result] The total length of intestines and the length of small intestine of yak were less than that that of cattle, and the length of large intestine of yak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cattl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yak intestine were adaptive to high-altitude hypoxia environment and forage grazing ways.
Key words Yak; Cattle; Intestine; Anatomic indices
牦牛是我国特有的畜种资源,我国牦牛数量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主要分布在西北牧区,以青海、西藏、甘肃和四川数量最多,其中青海省是我国牦牛的主要产地之一。牦牛数量占青海省牛总数的96%,牦牛具有耐低氧环境的特征,并以高寒草地牧草资源为食,为当地牧民提供无可替代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高寒草地畜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肠道是牦牛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对牦牛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小肠(主要是空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肠壁的蠕动起到均匀搅伴食物和消化液的作用。经过机械和生物化学过程,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成分被肠粘膜吸收[1]。在小肠的消化过程中,小肠内衬粘膜上的环形皱襞和绒毛对吸收食物中的养分起着重要作用。大肠是肠道最粗的部分,全长约1.5 m,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大肠粘膜无环行皱襞和绒毛,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食物残渣。大肠液主要作用是保护粘膜不被带有损伤性的消化后残余物质所损伤。大肠内大量繁殖的细菌能使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分解[2-4]。肠道正常的菌群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细菌能够利用肠内存在的比较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对牦牛的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肠道发育的研究较多。刘晓光[5]运用组织学常规方法对蒙古绵羊胚胎小肠的组织学特征以及肌层、粘膜肌、粘膜上皮、杯状细胞、淋巴集结、乳糜管、肠腺和十二指肠腺等发生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薛乾[6]研究发明牦牛和黄牛小肠黏膜组织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因种属间的差异和自身生理特点不同而有所差异。新生牦牛小肠黏膜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与黄牛存在显著差异,出生到 30 日龄是牦牛小肠黏膜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免疫细胞重要的后发育时期和适应阶段,通过短时间的生理调整和适应后,其小肠黏膜结构和黏膜免疫水平在短时内得到完善和提高,并表现出比黄牛更强的生长能力。
由于牦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在生理、生化和形态学上已获得适应高低氧的稳定遗传学特性,近年来成为高原低氧适应研究的理想动物,众多学者从牦牛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分子遗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揭示牦牛低氧适应的机制。笔者选取高原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肠管的解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平原黄牛相应指标进行比较,以探讨牦牛肠管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解剖学特点。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内容,还为牦牛形态学及高原兽医学研究积累资料,对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牦牛肠管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物学机制,对充分利用和保护高原特有家畜品种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取青海省海晏县(海拔3 200 m)牦牛10只,对照组选取山东莱芜地区(海拔1 800 m)黄牛10只。
1.2 试验方法
于屠宰场集中屠宰时采样,采取肠管后测量肠管长度。①绝对长度:牛只屠宰后,取出肠管,将肠系膜剪干净后,平铺在桌上于自然状态下用软尺测量各段长度。②相对长度:各段肠管长度与肠管总长比值。绝对长度和相对长度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牦牛肠管的小肠总长较长[(2 461.66±92.28)cm],占肠管总长的84.0%。其中,空肠最长,占肠管总长的78.8%;而十二指肠和回肠分别占肠管总长的3.4%和1.9%;牦牛的大肠长度占肠管总长的16.1%,其中结肠较长,占肠管总长的12.8%;盲肠和直肠较短,分别占肠管总长的1.9%和1.3%。
与黄牛肠管解剖学指标相比,牦牛的肠管总长短于黄牛肠管总长,差异显著(P<0.05)。其中,牦牛的小肠总长短于黄牛,其回肠长度与黄牛回肠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大肠总长长于黄牛,且差异显著(P<0.05);牦牛盲肠、结肠和直肠长度均长于黄牛,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1)肠道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对牦牛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小肠(十二指肠、空场、回肠)是消化道内营养物质吸收和转运的主要部位,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凡是小肠内未经消化的营养物质均可在大肠内继续分解[7-8]。该试验中牦牛的小肠总长短于黄牛,这可能与牦牛所处的环境及饲养方式有关,牦牛属于自然放牧,粗饲,水分获取相对较少,而黄牛舍饲较多,且能得到精料的补充,有充足饮水,这种饲料和不同的饲养方式决定了肠的消化和吸收的差异,因此黄牛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更多的是因为精料的添加从而导致其长度的增加。
(2)
大肠是微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大肠在整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品种存在较大差异。反刍动物虽然有瘤胃微生物的消化过程,但大肠仍然是最重要的微生物消化部位。该试验结果表明牦牛大肠的长度较黄牛大肠长度长,且差异显著(P<0.05),这主要是因为牦牛摄入的牧草要经过大肠中微生物的再次消化吸收,才能够保证饲料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长期生理功能的增强导致形态结构的变化,是牦牛对高原低氧粗饲环境的一种解剖学适应。陈杰[9]报道羊的大肠约占总长度的19%~20%,而此试验中牦牛的大肠约占肠总长的22.9%,也说明大肠长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微生物消化以及肠管吸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禹.肠道的解剖生理和肠炎的病理生理[J].临床医学,1987,(8):27-28.
[2] 韩正康.家畜营养生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3] HAMPSOND J.Alternations in piglet small intestinal structure at weaning [J].Res Vet Sci,1986, 40:32-40.
[4] 左愈臻,高世杰,邵建华,等.成年牦牛小肠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变化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1,42(12):1776-1781.
[5] 刘晓光.蒙古绵羊胚胎小肠的组织发生[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39(1):80-83.
[6] 薛乾.大通牦牛小肠黏膜组织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发育学研究[D].西宁:青海大学农学院,2011.
[7] 内蒙古农牧学院,安徽农牧院.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 沈霞芬.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陈杰.家畜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 解剖学 牦牛 肠道 测定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