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 教师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准确掌握各科知识,而且要有能力将这些学科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如将人体正常功能,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层次分明地、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习知识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例如,我们在讲授抗高血压药物时,首先介绍高血压的概念和发病率、死亡率等基本情况;然后和学生们一起简要复习心脏与血管的基本结构;接着学习血压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讲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机制;介绍临床高血压的分型和界定;接下来分别讲授利尿药、钙通道阻滞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及扩血管药的作用特点;结合近年来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进展,评价现有治疗药物对高血压合并症的影响与药物的合理应用。这样专题式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药物为中心的讲授方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基础与临床,使学生建立正常—疾病—治疗的整体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参与教学,在模拟情境中思考
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案例及药物治疗措施,并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模拟,其他学生根据所展现的发病症状和药物使用效果,初步判断该患者所得的疾病,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从学生模拟的情境和学生的疑问中切入教学,进行讲授,学生会随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情境案例中的治疗方法是否正确,使用药物是否合理。如一学生描述:“一天,邻居刘大爷上楼时忽然感觉喘不过气来,手捂胸口,后来拿出速效救心丸放在舌头下面含着,不一会就感觉好多了。我想他可能是心绞痛发作了,速效救心丸可以进行缓解治疗。”这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教师可以用准确专业的术语解释该学生所举的案例,并导入授课内容,从发病、病因、用药原理及注意事项做一一讲解,如:心绞痛是心肌短暂缺血缺氧引发的胸部压榨性的疼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上楼时心肌耗氧增多可使心肌发生短暂性缺血缺氧,因此表现为胸痛气短,而速效救心丸中含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成分,可以缓解上述症状。此外,教学进行中还应提出“为何采用舌下含化的服药方法”让学生思考,之后用理论知识解释,该类药物采用舌下含服的方式对于缓解症状、急救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产生“首关消除”效应,使药效减弱,无法达到迅速缓解心绞痛的目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会更多地动脑思考,更好地理解用药的目的、药物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从而真正掌握知识,今后能够学以致用;而且,参与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注意观察、主动学习、积累经验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形成“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这一良性循环是十分有帮助的。
3 调整授课顺序,使药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同步进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一学期后再学习药理学,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记忆已不够深刻准确,因此我们将课程顺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生理学和药理学两门课程,在讲授生理学相关内容后,药理学课程进行药物使用的讲解。对应课程设置如下表:
表1 生理学与药理学课程设置对应表
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在生理学课上学习正常人体生理功能是怎样的,发生异常时会导致哪些疾病,进而药理学课就会告诉大家,哪种药物可以进行纠正或治疗。前后衔接紧密、容易理解、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逐渐变强、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这也使教师获得了成就感,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组织知识的能力,并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推荐访问: 药理学 高职 课程内容 整合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