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的分析,阐述了要在正确认识国家有关学校体育改革政策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新理念、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性别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政策;措施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六十多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对工作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财产和经验。本文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找出有价值的线索,相关的论证,提出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对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的分析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以传授技术为主的指导思想仍在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仍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情、意志、心理、生活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
2、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师生间很少有互动
技术性内容过多,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需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和自然脱节,不利于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和环保意识的形成;不注重联系学生的身心特点,缺乏自由选择的余地,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太少,一直都是教师“在唱主角”,其主动性得不到体现。
3、体育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始终都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没有形成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不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导致体育课的气氛不够热烈,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师生间缺少团队的凝聚力,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就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4、不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氛围的营造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被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三点一线”的生活空间,已使学生感到极度的沉闷,即使是体育课,也是为“达标”而上,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除体育课之外,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氛围的营造更是不管不问。对体育课的要求和评定也仅仅局限在达标,没有从根本上去关心学生的三维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发展。
5、体育教师课时量过重以及体育课时开设不足
一些学校因人事制度改革而片面使体育教师课时量过重,甚至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不注重体育教学质量而片面强调安全,只要在体育课上有人看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或者体育课的开设严重不足根本不按国家规定走或者课程紧干脆取消体育课等等。
二、正确认识国家的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学校体育教育方面说道,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说到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增加体育课时并保证学生每天参与一小时体育活动。开展经常性小型多样的学生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顽强意志。
2001年7月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颁布这给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方法与目标以及评价标准有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重视三位健康观。
2003年3月31日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要求第一次把体育成绩纳入学科考核且要求学生三年必须要修够11个学分。
三、完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人才
学校体育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根据学生喜欢运动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班上课,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加以训练让学生精于一种运动项目为奠定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现新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对体育的改法就是既不是放羊式教学又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它是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为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单是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改革也是学生意志方面的改革,所以要在上课中体现新理念,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
第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要改变心态,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商量。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和力,从而达到一个教与学的和谐状态。
第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变。(1)要创新。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做到有效的创新,只有教师的教法新颖,学生才会更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兴趣与会更浓厚。(2)要清晰。教学思路、线索、过程清晰,还要在备课时进行大量的充分的准备,理清教学脉络。(3)要贴近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从中取材与自己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4)要灵活。教学内容、过程,教学评价灵活,新课改里讲的分层教学,主题教学,自主探究式,分组协作的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关键是一节课要让学生有兴趣学有兴趣去参与。
第三、让体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空间、时间。
3、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就体育学科来说,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体育,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作用于人,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因此还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比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4、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在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体育学科的课程设计,在选材、教学组织等方面,要考虑男女学生的特性差异,使男女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
推荐访问: 浅谈 课程改革 学校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