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谈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4-13 08:25:51 来源:网友投稿

《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注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此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具有辉煌历史、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在物理学方面曾经做出过许多卓越的贡献,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精选思想教育的内容,使物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到“牛顿运动定律”时,本人给学生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约公元前480~420年)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墨子和他的弟子流传下来的学术名著《墨子》一书中记载着“力、形(物体)之所奋(发生运动)也。”其意与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相近。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年)在《论衡·状留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是故车行于陆,航船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住重,其进取疾速,难矣,”这就是动力学思想的萌芽。观点比牛顿建立第一、第二定律要早一千多年。我国学者在力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仅在我国的科学史上,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都留下了光辉一页。

又如,在讲“电磁学”时,本人介绍在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慈石(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初出现利用人工磁化方法制成的指南针,欧洲使用同样的磁化方法要比我们晚四百多年。北宋时代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首先测出了磁偏角,这比欧洲早四百年。

通过介绍,同学们无不为我们的祖先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自豪,坚定了他们为了明天能更好地建设祖国而努力学好物理的决心。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唤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进行爱社会主义教育

我国在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如在教人造地球卫星时,给学生讲述:自从70年代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到1992年底,我国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总共发射人造卫星39颗(中国33颗,外国6颗),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载人航天”,“嫦娥奔月”等,同学们耳熟能详。我国成立了卫星回收机构,标志着我国的卫星回收率已属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优越条件。

在讲到“原子核能”时,本人介绍了在内困外压的情况下,我国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自力更生地研制成并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开发新能源的竞争中,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2年建成,并在广东、海南、辽宁等省筹建并建成了新的核电站。环流器一号—受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已正常运行很多年,并获得三百多项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已具备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以上讲述,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不仅有可骄傲的昨天,更有值得自豪的今天,还有更加辉煌的明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

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然科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在讲“透镜成像”时,边讲边指导学生做透境成像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索、归纳结果,用幻灯机将透境成像规律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成像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凸透境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取决于物距,随着物距的量变可以引起像的质变。当物体由无穷远处向透境焦点移近的过程中,都成倒立的实像,但像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由比实物小到等大进而比实物大,这是量变过程。2f处是分界点,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像发生明显的质变——实像变成虚像。

实际上,物理学处处渗透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因素,如,在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就涉及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在“热的本质”、“光的本性”、“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内容中,就渗透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总之,只有教师坚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这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学习“影响物体稳态的因素”后,本人对学生讲了当地生活中的一种迷信活动:当一个人生病以后,人们(尤其是老年人)认为是中了邪,于是口中念念有词地给病人“站筷子倒水饭”,以求保佑病人平安。然后问学生,你们有谁看见过种现象吗?学生回答:“看见过”。再问:“那么,筷子能站在水碗中是病人真中了邪吗?如不是,又如何解释?”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没有得出答案。当教师点拨要用有关液体的表面张力知识去解释以后,又问:“为什么站筷子的人要用三支筷子着水、并且合拢,再用筷子粗端朝下才能使筷子站在水中呢?”通过思考,学生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用筷子着水并拢后,再用粗端着碗底,是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三支筷子成为一体,既降低了筷子的重心,又增大了支撑面,从而增加了筷子的稳度,筷子才可能站在水碗中。最后教师教育学生:“站筷子倒水饭”是迷信活动,以后碰到这些现象时应加以劝阻,并用科学知识给予解释,更不能参与这类活动。

可见,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既巩固和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态度教育,对于学生接受无神论、破除迷信、树立科学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也不仅是学校某些部门——德育处(学生处)的事,它应该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更不单是政治课的任务,它应贯穿于各科的教学中,只有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抓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契机,才会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推荐访问: 浅谈 德育 渗透 物理 教学中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