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大学朋辈教育群体综述

大学朋辈教育群体综述

时间:2022-04-14 08:44:3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大学生朋辈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有班级、学生会、社团、宿舍、辅导员等几种群体。这些群体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朋辈教育产生不同的作用,从各个方面对朋辈教育产生影响。本文就每一种群体展开讨论,主要通过分析每一种群体的不同特点,以及其在朋辈教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朋辈教育 群体 作用

所谓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这些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就构成了一个朋辈群体。当前,大学朋辈教育的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班级、学生会、社团、宿舍、辅导员等等。

一、班級

班级是学校中的一个基层组织,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班级是一个基本的组织形式和集成单位。[1]比起其他朋辈群体来说,班级有其特殊性所在。首先,班级是所有学生群体从幼儿阶段到成人一直参与其中的一个组织,是一个正式性的群体。其次,在班级里,每一个成员都有其职责所在,比起其他群体更加有纪律性和规则性。同时,从纵向来看,大学班级与小、中学阶段的班级又有所差别。比起小、中学的班级来讲,大学班级更偏向于个性化的发展,学生个体更加追求自主性。因为大学阶段的班级不同以往,个体的生长环境有着很大差异,从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就完全不同,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班级是许多个性的集合,呈现出多样化、独立性强的特点。另外,大学班级在共同学习上投注的精力和时间更少,除去课程上相处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并不会聚集在一起,平时的交流比起以往的班级相处要更少,因此凝聚力不高。综合以上因素,在朋辈教育中,大学班级有其优势与劣势所在。

首先,班级的约定俗成使大学生更容易去接受集体中的朋辈所带来的影响。班级中的同学往往有着相同的专业背景,在交流时会有更多的话题和更一致的价值趋向。在互动中,班级群体能够形成朋辈教育的理性和情感互动机制。由于班级的纪律性和规则性,班级群体中的朋辈交往带有理性的特质,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会对班级有一种归属感,能够形成一定的情感牵制。在理性与情感双重作用下,班级之间的互助教育就有了更强的支撑力量。

另一方面,大学班级作为朋辈教育的群体,由于其组成的个体有着很强的差异性,个体的自我意识极强,所以在开展朋辈教育时,彼此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当前的大学生比起以往的大学生成长过程更为开放,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而是更多关注自己的小圈子,大学班级中的班长、团支书等主要的朋辈教育力量不能作为先锋模范完全发挥其作用。

二、学生会

学生会是高校大学生自愿参加的一种群众性组织,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学生会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学生会群体具有十分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形式,必须是在正确的思想政治领导之下,也就是要保障党委、团委在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同时,由于学生会是学生进行“三自”活动的组织,所以学生会必须发挥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会的组织机构中,学生干部往往是经过层层的选拔和民主地考核才能担任。这些学生会中的学生干部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优异的表现,他们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任务,有着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学生干部通常是高校中优秀学生的代表,因此他们就带有了“朋辈榜样”的特质,主动地在朋辈教育中发挥作用。

学生会干部在履行自身职责,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无意间就为其他同学进行了榜样示范,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对其他大学生形成影响,使其他学生不自觉地去学习学生干部解决事情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带动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会平时的日常工作除了组织协调以外,一般是通过组织各类型的活动来帮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干部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通过活动的方式和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去了解对方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使得朋辈教育更加有感染力。

但是,目前的一些学校并不是民主制的选拔,而是负责学生工作的团委老师直接任命,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学生群体对于学生干部的教育影响接受能力就会减弱。而且很多高校缺少对学生干部的培训环节,这些学生干部执行能力很强,但是却没有创新能力,在开展活动时缺少吸引力,缺少科学的指导。这样在具体的朋辈教育工作中,就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无法行之有效地发挥正面效应。

三、社团

社团和学生会一样,也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体性组织,但是不同的是,社团是有其专业指向性存在的,社团是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有着更高的自发性,完全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社团也是一个实现朋辈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发展的平台。大学生从中学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走到大学这样一个更高的平台,除了对学习的需求之外,有了更多其他的需求,如文娱爱好、实践学习等等,这些都能够在社团的日常活动中得到满足。社团比起学生会来说,更偏向于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组织,为了共同爱好的东西而去努力。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能够通过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信。

社团成员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着相同的情感和追求,因此在朋辈教育的过程中,成员能够有更高的主动性。这个共同的追求使得社团成员在交往的时候变得更加亲密,更加的平等。在社团中,由于成员都是在同一件兴趣上进行锻炼,因此能力高的人会自然而然得到大家的尊敬。所以这些“能力者”在开展朋辈教育活动时,能够获得更高的认同感。这些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也能够引导成员价值观向着正确一致的方向发展,增强成员的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

但是由于社团的组成是因为有着共同兴趣集合的,所以他们的交往可能仅限在某些领域。因此在朋辈教育的过程中,提供朋辈教育的范围显得有些狭窄,仅限于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外,社团成员并不一定擅长其他方面,没办法全方位地进行朋辈教育活动。同时社团的成员流动性很大,所以在朋辈教育实施的时间效度上较短,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朋辈教育的纵深开展。

四、宿舍

宿舍是大学生的最小集合单位,是大学生最日常的活动场地。宿舍作为朋辈教育的群体,将朋辈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宿舍之中,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就能够接受教育,更能日常地实现教育目标。宿舍的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在所有高校中都有宿舍形式的存在,宿舍单位是大学生必备的一个活动场所;宿舍作为朋辈教育的群体,其开展的教育具有日常性,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时开展朋辈教育;宿舍朋辈教育的渗透性也极高,在宿舍进行朋辈教育时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综合以上因素,宿舍群体有着一定的优越性。

宿舍是大学生进行相处时间最长以及最亲密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在学校中除去课堂、图书馆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宿舍。所以宿舍群体的交往更加紧密,宿舍成员能够更清楚对方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开展针对性、一对一的朋辈教育。在朋辈教育过程中,宿舍成员的教育者可以全面分析受教育者的特点以及清楚其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解决问题。但是目前宿舍群体的运用并不是特别完善,在进行交往时大学生个体并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朋辈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宿舍群体不仅能够带来正面影响,也会有一些负面风气,侵蚀宿舍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朋辈辅导员

当前,许多高校采取了“朋辈辅导员”的新形式,从高年级的班级里选拔优秀的人才,对低年级的群体负责。这些选拔出来的朋辈辅导员是“政治信仰坚定、学习成绩优秀、组织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高度责任感、富有爱心、心理健康、踏实能干、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乐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7] 。所以,这些朋辈辅导员比起其他的群体有着更高的专业性,在选拔完成后他们会经过一个体系完备的培训程序,所以他们在进行朋辈教育时会有一套专业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他们有着“老师” 身份,所以能够有着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比起一般辅导员来说,他們的年龄、经历和受教育者更为接近,所以更能够理解受教育者的处境和所遭遇的状况,所以有更高的共情能力。高校对于朋辈辅导员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机制,所以他们能够有更高的工作热情,能够为朋辈教育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朋辈教育中,高校配备的朋辈辅导员有效地增强了朋辈教育的主体力量,他们和学生之间更加有相同性和趋同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多的是一种直接的示范和交流,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朋辈辅导员的指导,更容易对他们产生亲近感。朋辈辅导员有着学生和老师两个身份,在任职过程中,不仅是对他人的一个帮助,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能够使自身的能力获得更高的锻炼。但是从朋辈辅导员自身来讲,他们本身还是大学生,没有成熟的经验支撑,所以在他们开展朋辈教育活动时,当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事情时还是会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还是应该不断地加强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总之,大学朋辈教育的群体有各种形式,每一种群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存在,只有将这些群体结合起来,才能使朋辈教育形成一个完备的工作体系,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敏. 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建设[D]. 河海大学, 2006.

[2]刘立. 高校学生会自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2015.

[3]于浩. 高校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略[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 435(09):24-25.

[4]刘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载体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刘芳. 高校学生管理引入朋辈辅导员的机制建设初探[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3):112-114.

[6]宋玲. 朋辈教育在我国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7]赵萱.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朋辈教育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 2013.

推荐访问: 综述 群体 大学 教育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