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5m中厚板轧线基础砼工程量大,深度深,防水要求高,面积大,标高极其复杂,因此做好工程的前期策划,理清施工程序,分析出施工重点难点,采取解决的办法相当重要。本文从整个施工部署上做了详细的安排。
关键词轧机基础;主电机基础;大体积砼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52-0144-01
1工程概况
唐山中厚板轧钢土建工程包括厂房柱基础及设备基础,厂房柱基础为预留杯口的独立基础,设备基础包括加热炉、粗轧区、液压站、精轧区、热矫直区、主电机室设备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25S6抗渗混凝土,厂房总长318米,具体布置如下图所示:
2工程特点、难点
混凝土量大、设备基础复杂多变,如果考虑不好施工部署,势必给施工造成很多困难,施工工期根本无法保证。
3工程施工部署
根据施工经验及本工程的特点,总体施工顺序为厂房柱基础→加热炉设备基础→主电机室→粗轧区设备基础→精轧区设备基础→液压站→热矫直区设备基础。
厂房柱基础先施工加热炉区、列的柱基础、列柱基础,然后再施工其他列的柱基础,因为这些柱基础均在设备基础底板之下,必须遵循先深后浅的施工原则。
加热炉设备基础的施工,加热炉设备基础分为装料机辊道、出料机辊道、蓄热推钢加热炉设备基础,其中装料机辊道、出料机辊道较深,蓄热推钢加热炉较浅并将装出料辊道基础连在一起。施工时装、出料辊道基础平行施工,具体施工顺序为装、出料辊道基础底板→装、出料基础辊道墙壁→装、出料辊道基础顶面及加热炉基础底板。混凝土共分三次浇筑完成留置2道施工缝,施工缝留置位置第一道在底板上300mm,第二道留设在顶板梁下部。
主电机室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结构,地下为箱型结构,地上为框架结构,主电机室分为基础底板、墙壁及上部结构,施工顺序为主电机室基础底板→主电机室基础墙壁→主电机室上部结构。地下结构分三次浇筑完成,施工逢位置留置在底板上300mm,顶板梁下部。
粗轧区设备基础、精轧区设备基础、液压站、热矫直区设备基础都属于主轧跨内设备基础,其施工顺序为粗轧区设备基础→精轧区设备基础→液压站→热矫直区设备基础,除精轧区设备基础混凝土分四次浇注完成外其它均三次浇筑完成,精轧区设备基础的冲渣沟较深必须先单独浇注一次混凝土,其它与粗轧区设备基础、液压站、热矫直区设备基础混凝土浇注相同,粗轧区设备基础、液压站、热矫直区设备基础的施工缝留置同轧机基础。
4大体积砼控制
本工程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控制,砼体极易出现温度裂缝,故砼温度裂缝的控制是要重点考虑的。
4.1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混凝土结构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混凝土内部膨胀高于外部,此时混凝土表面将受到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发生,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由于砼收缩产生的,就是水化热降温期,当水化热温升到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水化热散尽时结构的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在结构降温过程中产生收缩,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约束地基(例如本工程的桩基)上时,由于受到外界的约束,又无法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放松或消除约束,以致引起的拉应力累计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引起裂缝。这种裂缝易发生深进,直至贯穿整个混凝土整体。
4.2影响因素分析
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大幅升温和后期大幅降温,产生较大拉应力。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其形成的温度应力还与其结构尺寸相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危险性也越大,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而其结构尺寸是不可改变的,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内部温度,减少表面热量损失,推迟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从而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并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延缓砼的降温速率,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是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主要措施。
4.3控制措施
控制重点:温度裂缝、干缩裂缝、冷凝缝。
控制项目:水化热、水灰比、入模温度、浇筑连续性、施工工艺。
5结束语
因施工部署得当施工顺序合理,周期特别短,总计用了3个月时间,完成砼浇注6万m3,打破了施工轧线工期的记录,安装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薛振东.建筑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
[2]严凤威.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J].黑河科技,2003,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浅谈 中厚板 施工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