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监护人员签署伦理学知情同意书者;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者;临床资料信息完整者。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其他严重疾病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无法严格按照规定用药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儿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7.8±2.1)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2.2±0.7)年。观察组40例患者,性别为男26例,女14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7.6±1.9)岁;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2.5±1.1)年。在患儿一般资料对比上,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抗过敏、止咳化痰等综合性对症治疗,缺氧患儿均给予鼻导管吸氧,保证患儿呼吸通畅。对照组给予红霉素(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638)治疗。将15~30mg/kg的红霉素融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然后对患儿实施静脉滴注,次数为1次/d。患儿接受治疗7~14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将10mg/kg注射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生产厂家: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158)融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然后静脉滴注给药,1次/d。患儿治疗4~5d为1个疗程。存在肺外表现患儿适当将其治疗时间增加,治疗5~7d为1个疗程。
在治疗期间,2组存在重症肺部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患儿均在完成规定疗程之后,改用口服方式接受药物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参照陈嘉慧等研究标准对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痊愈:治疗后,患儿相关体征、临床症状均恢复正常,血象以及胸片显示也均恢复正常;显效:与治疗前比较,患儿体征、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胸片或血象检查结果有一项恢复正常;好转:与治疗前相比,患儿体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胸片、血象均未能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版本统计学软件包实施统计学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x±s)、%表示,分别采用t、x2检验处理。以P<0.05表示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组间疗效比较
给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OO%),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接受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症状均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皮疹、呕吐等,详细数据见表2。
3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为儿童群体一种高发病,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发热、咳嗽、咽痛、头痛等,部分患儿还同时存在肺外症状。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红霉素等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进行治疗,但不同抗生素应用疗效存在差异性。
阿奇霉素为一种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该种药物是在红霉素的结构基础上,经过Beckman重排反应、扩环反应、还原反应、N-甲基化反应等之后,将氮原子直接取代甲基,进而得到的azalides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的半衰期相对较长,为40h左右,具有相对较低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良好的组织渗透性,通过巨噬细胞可直接将药物转运至感染灶,因此药物应用效果较为明显。
本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应用阿奇霉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进行治疗,总体疗效更好,药物安全性更高。综上所述,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总体疗效更为显著,且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儿得到更好的恢复。
推荐访问: 肺炎 支原体 霉素 疗效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