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新形势下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

新形势下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

时间:2022-05-12 12: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前,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数量日益增加,如何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构成及目前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旨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创新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方式。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流动党员;举措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就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七大也专门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写进了《党章》,在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第5章32条中则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高职院校也不断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很多高职院校都实行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因此,如何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进一步夯实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确保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深远意义。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构成

高职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通常指的是在学生已经在校外实习或毕业,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学生的党组织关系没有及时转出,而是留在学校中的这部分学生党员。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強实践教学,很多高职院校都实行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三的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在校外实习的阶段。而按照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基本流程,通常在大一新生入学后进行党知识的普及教育,然后进行选拔推优培养,到大二条件成熟、考核通过后发展为预备党员,预备期通常一年,所以最快都要到大学三年级才能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而三年级的大学生基本又都处于在校外实习的阶段了,所以,大三的学生党员基本就成为了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主要构成部分。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党组织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对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不重视、不主动、不得力。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在校学生党员管理模式上,对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上出现的一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不主动进行研判,不积极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缺乏管理的主动性。导致学生流动党员因缺少院校党组织的管理,出现思想上的自我松懈,不能与党的先进思想保持一致,甚至游离在高职院校党组织教育监管之外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党组织虽然也意识到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指定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再加上管理人手缺乏,对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也大都流于形式。

(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

近些年很多高职院校实行了“2+1”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即大一大二在学校进行校内学习,大三则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意义上在校内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根据高职院校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基本程序,学生经过各种考察培养的流程,要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最快也要到大二的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所以这部分学生刚刚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就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实习,成为了流动党员。由于这部分大学生流动党员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时间较短,党性修养还不够。加上刚刚步入社会,面临着就业和生活等多重压力,部分大学生流动党员在离校后重心都放在提高工作业务能力、改善个人经济条件上。不能以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自觉性,缺乏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既不积极参加自己实习所在地的党组织活动,也不主动向高职院校党组织汇报自己近期的思想动态情况,甚至学校的党组织在通知这部分学生流动党员回校参加组织生活时,很多同学以路途遥远,或工作忙无法申请工休等理由请假,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

(三)学生党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呈现出范围广、渠道宽、流动强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单位遍布全国各地,范围越来越广。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发展前景,频繁换工作的情况也很多,造成学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性非常大。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党员不及时与学校党组织联系,就会导致其个人信息更新不及时,党组织也难以及时掌握学生流动党员的动态,党费收缴、组织生活等具体的工作都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接,形成党员管理上的真空。

(四)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不规范,普遍缺乏归属感

一方面,学生党员在校外实习、就业期间,所在地党组织在转接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工作时也不够规范,未能及时将流入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就会出现所谓的“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另一方面,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或就业都是在私营企业,而大多私营企业的工作重点都是在业务经营上,对党建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组织机构不健全,甚至都没有设置党支部,部分学生流动党员找不到当地党组织,也不积极与学校党组织联系,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参与党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难以开展,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关怀和监督,内心普遍缺乏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举措

(一)提高服务意识,健全党员管理制度

首先,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努力改变传统“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不断的提高服务意识。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加强与学生党员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关心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流动党员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可以建立关爱学生流动党员的工作机制,组建服务学生流动党员的团队,丰富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内容,让学生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其次,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建立对大学生流动党员动态化的管理制度。学生党员外出实习后,不再像在校内学习阶段能够集中在统一的区域,而是分散到不到的地域不同的企业,各自学习、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党组织应对学生党员的信息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并根据学生党员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实行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比如建立健全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学生流动党员联系汇报制度、困难学生党员帮扶制度、优秀学生党员激励制度等。

(二)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党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建立“党员之家”网站,搭建信息化的学生党员管理平台。很多高职院校目前都已经成立了“易班工作室”,可以利用易班平台搭建“党员之家”网站,构建信息化的学生党员管理平台。易班平台拥有庞大的维护团队和广泛的用户支持,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沟通便捷,能很好的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各种事务,是推动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方式。

2.利用自媒体工具,拓宽学生党员管理的渠道,第一,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可以建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QQ群、微信群,利用这些自媒体工具与学生流动党员开展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流动党员目前学习、工作、生活的状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便于党组织能够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时刻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增强他们内心的归属感。第二,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可以建立“掌上党校”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党的理论知识、最新的政策方针、开展各种党组织生活的内容以及一些党建活动的通知等,学生流动党员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进行浏览学习,了解组织各项事务和通知。增强学生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强化学生流动党员的责任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第三,可以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工具开展网上的组织生活。比如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通报党内评优、组织发展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甚至召开电话视频会议。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党员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党员离校实习前集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提出总体要求,明确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的责任和目标,对学生党员实行目标管理,对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建立学生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学生信息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登录系统更新信息;坚持定期以纸质版或电子版的形式提交思想汇报给培养人;定期向培养人汇报校外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自觉参与网上党校的学习并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按照组织要求積极参加网络民主生活会或当地党组织开展的民主生活会等等,通过目标责任制实现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切实引导学生流动党员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强化自律意识,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齐抓共管的党员管理模式

一是高职院校党组织可以在建立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选取一些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扎实有效的企业,邀请企业的党建工作者到校与学生党员进行交流,让学生党员提前对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为实习、就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党组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学校党组织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临时党支部,健全学生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以我院市场流通系为例,每年都有20-30名学生集中到上海的顺丰总部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在这部分学生党员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完善组织机构,临时党支部要接受学校和企业上一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完成学校和企业党组织所布置的各项任务。三是学校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要共同协商制定对大学生流动党员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在临时党支部间开展评优评先活动,激励大学生流动党员立足岗位实际,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当先进,在实习工作岗位上创造佳绩。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和“掌上党校”微信号等自媒体平台加大对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党支部的宣传,树立榜样,以让各个实习点的学生流动党员相互学习,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参考文献

[1]代武社.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15-16+19.

[2]吴春岩.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02):58-59+125.

[3]金昕.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1):90-93.

[4]杨伟超,冯晓岚.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03):57-60.

[5]冷丰,王鸿军,刘巍,郑旭.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现状及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6,(25):21.

[6]刘蕾,马梁,胡玉君.地方高校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探究[J].传承,2016,(09):38-40.

作者简介

陈雪玲(1979-),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流通系专职副书记,讲师。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微时代”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SZ010。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流通系)

推荐访问: 新形势下 流动党员 创新 高职院校 大学生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