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视觉冲击力,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奇崛之美。形成了仪态翩翩,浑穆苍茫为特点的“徐氏隶书”新样式。
徐林义教授的行草具有某些特殊的或异常的自然秉赋。他据首笔落时,随势赋形,因势变化,并以温柔敦厚,中庸优雅的文人风范,进入创作化境的最高境界。他理性创作,神化自如,激情、灵感、热情等无意识融汇于笔端。线条的挥运和奔腾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止,给人以“云集水散,风回电驰”的美感。如:黄庭坚《登快阁》,王勃《滕王阁序》,王维《山中》诗,李白诗句等行草书法,纵逸迸飞,一任自然,笔势纷披烂漫,线条老辣独畅。或电激星流,或云霞聚散,或烟收雾合,或风云舒卷。而且多掺之以散笔、破笔、渴笔等笔法,既讲文质彬彬的品性,又体现了创作方式上的多面性和追求紧密严谨的书风。特别强调的是,某些笔划如波挑之笔,极富夸饰的特性,字里行间透视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文人豪侠之气。同时,突破陈规,独出心裁,在笔画大小、粗细、纵横、枯润的对比上表现出创新思维,驰骋想象的特质,有着书法风格的自觉寻求和自立之体的胆识和气魄。
徐林义教授的行书有着自家独特构成形式。为了使感情和技道,想象与创意融合一起,达到奇妙之焕烂,体磊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璀璨的艺术彰显效果,以及通过笔法、结构和章法的能动驱使,且对笔锋的有度把握以及执笔对手指、腕、掌的执法和力度要求,笔锋与笔毫的运用处理,下笔方向、位置、点画形状,运笔力度和速度的自然规律,传递给欣赏者移情的丰富联想。如“人生能有几回搏”,“天降真人开道统,师传道法定乾坤”,“黄宾虹画语录”,“艺海无涯”等行书形神意态自然,高雅新颖别致,既高古又新鲜,既传承又创意,是积极推动书法风格创变的典范。
徐林义教授的大篆,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充满着古朴雄浑之美。
为了写好大篆,徐林义教授临摹了甲骨文,尤其对《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等手摹心追,并以历代大篆名家为圭臬,辗转临习,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书写的大篆既有朴拙宽肥的甲骨文样式,又有两周金文壮美厚实的特点;既有历史名家的意态,又有自家创新的笔情墨趣。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联句大篆,“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西度五千言”联句大篆,“厚德载物”联句大篆,既保留了曲笔弧线结字,左不见撇、右不见捺的书体特征;又吸收了邓石如、赵之谦等名家小篆的风神俊美,以真映曲的韵致,且充盈着装饰性并兼有艺术化倾向。
徐林义教授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时间是投入书法教学工作。他从事书法教学20余年。名为书法教学,其实包罗万象。诸如美学鉴赏,文艺理论,书画史论,音乐戏曲,诗词歌赋,装饰艺术,楹联成语等。
为了开辟通往书法教学科学化、艺术化的新境界,使这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的传统教学方法,焕发出灿烂的光芒。他认为只有具备专而博、深而广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厚积于学,薄发于教,游刃有余,机杼独出;才能将潜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达到灵感闪光,智慧勃发,魅力自现,翕张自如的教学效果。为此,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以及高度关注近百年中国书学研究的发展道路;高度关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方向。为了使书法教学创新化、诗意化、幽默化、知识化。他除了对诗词名句,名言精论,典故成语,楹联辞赋,音乐戏剧等烂熟于心,并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自然巧合,融会贯通,润泽涵泳,通过理论传授与现场书法演示,使学生经过引导,品味、思索、联想、想象等,进而达到机相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契机效应。真可谓:“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岂不快哉!
徐林义教授是南昌大学教授,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曾应邀出访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参加书法展览与交流。书法作品及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近现代书法选集》、《当代美术史·中国书法》等丛书。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史研究馆,南昌大学、江西省书法家协会曾联合主办“徐林义书法展”。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徐林义教授书法艺术成就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必将给江西书法界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艺术是人创造的。徐林义教授那有创见,有情感,有音乐,有意趣,且渊博精深的书法艺术不仅赋予了生命的特殊意象,而且给后学者展示了情志与责任,使命与担当。
推荐访问: 意象 韵律 呈现出 书法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