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科; 抗生素; 合理用药; 问题
中图分类号 R246.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1-0139-01
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也可致病。小儿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成人更为敏感。儿科抗生素的应用不合理现象目前普遍存在,现对笔者所在医院常见问题予以分析,并探讨如何合理用药。
1 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常见问题
1.1 应用时间不合理
发热性疾病均用抗生素;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轮状病毒肠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1]。
1.2 药物选择不合理
患儿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其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滥用广谱、新型、昂贵的抗生素。
1.3 未参照抗菌谱
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不首选青霉素,而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1.4 未考虑药代动力学
如复方新诺明,每日3次给药不当,因其半衰期为11 h,每日2次给药足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如氨基苷类肠道几乎不吸收,口服给药治疗全身感染。
1.5 未考虑个体差异(年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和禁忌证
使用某些在儿童期慎用、禁用或已经被淘汰的药物。滥用氨基糖苷类是导致儿童药物性聋哑的最主要原因,喹诺酮类抗生素12岁以下儿童禁用,18岁以下少年慎用;四环素类抗生素8岁以下儿童禁用;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慎用。
1.6 未考虑过敏反应
不问过敏史,不做皮试(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加大医疗风险。
1.7 无原则联合用药
重复用药,如青霉素V钾片与氨苄西林胶囊联用,其作用部位相同,均通过与结合蛋白1α、2、3结合而发挥作用。药理拮抗,如罗红霉素片与头孢羟氨苄片联用,两者抗菌谱基本相同,且罗红霉素为快速抑菌剂,可干扰后者的杀菌效果。不良反应相加,如阿米卡星注射液与克林霉素注射液合用,因二者均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联合应用会加强对神经肌肉传导抑制。
1.8 药物配伍禁忌
未考虑药物的配伍禁忌,如青霉素与利巴韦林配伍等。
1.9 给药方式
无论病情轻重,一律静脉给药。
1.10 剂量与疗程
剂量不当,疗程不足或过长。
2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包括: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增多;菌群失调,降低患儿免疫功能,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增长;资源浪费,医药费用无序增加。
3 合理用药
在全面掌握抗生素药理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患儿病情及个体差异,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合理使用。
3.1 选择合适的药物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结合病情、小儿用药年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针对性要强,种类不宜过多。病毒感染不用,能用一种就不联合使用。联合应用抗菌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2]。选择合适的液体,注意配伍禁忌。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使其配合治疗。
3.2 选择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间隔时间
为提高患儿依从性,口服时可选择一些添有果味的颗粒剂;尽可能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减少给药次数,严格依据药代动力学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3.3 选择合适的剂量及疗程
剂量常用体表面积法、体重法计算,量用足但不超量,根据病情确定疗程,提倡序贯疗法。
3.4 根据小儿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1)能口服就不注射用药。(2)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3) 肌肉注射时需选准部位,严格消毒,避免发生脓肿和损伤坐骨神经。(4)需静脉给药时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5)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因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2]。
3.5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前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防止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作为医务人员,应该树立高尚的医德,努力钻研专业,将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儿科学甚至幼儿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合理应用抗生素,更好地为儿童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4:48-49.
[2] 金有豫.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0-312.
(收稿日期:2012-02-22) (编辑:程旭然)
推荐访问: 抗生素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