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结果出来以前指导临床有针对性的经验用药。方法 应用WHONET5.6软件对1160株细菌进行各重点科室(ICU、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等科室)菌属构成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株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总数的83.4%,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总数的5.3%。各重点科室检出率前四位的均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第五位略有差异。各菌株耐药率也有一定的差异,从3.17%—100%不等。结论 除呼吸内科外,其他重点科室细菌耐药率普遍较高,应参考不同科室耐药监测数据,规范和合理的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和传播。
关键词:菌属构成;耐药率;抗菌药物
文章编号:1673—8640(2018)—0015—01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志码:B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抗菌药物滥用被公认为是导致目前细菌耐药性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新药的研发周期长,对多重耐药菌,常常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标本来源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合格痰标本(显微镜高倍视野: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剔除重复菌株。
2.山东鑫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二、方法
1.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痰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和中国蓝平板,35℃培养18—24小时后,根据菌落形态特点,进行革兰氏染色,挑取有临床意义的单个纯菌落分离鉴定。
2.药敏试验 所有菌株均按CLSI2015年标准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一、主要病原菌分布 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总数的85.7%,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总数的8.8%。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非发酵菌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各重点部门科室病原菌菌属构成前五位分布 各重点科室检出率前五位的依次分别为:ICU铜绿假单胞菌25.63%,奇异变形杆菌18.91%,肺炎克雷伯菌18.49%,鲍曼不动杆菌12.60%,大肠埃希菌5.46%,神经外科 铜绿假单胞菌35.08%,肺炎克雷伯菌20.56%,大肠埃希菌12.78%,鲍曼不动杆菌10.56%,奇异变形杆菌3.89%,呼吸内科
肺炎克雷伯菌31.82%,铜绿假单胞菌22.47%,大肠埃希菌13.13%,嗜麦芽窄食菌5.80%,产酸克雷伯菌4.04%。
二、药敏分析 肠杆菌科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例、非发酵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例分析各重点部门科室耐药率之间的差别。
R:细菌耐药率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ICU和神经外科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两者P值>0.05,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者与呼吸内科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临床分离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銅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为最多,其中革兰氏染色阳性菌所占比重较小,且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发的感染较多。神经外科多侵入性操作,在临床上为了预防感染,常常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破坏了机体的平衡;ICU绝大多数为老年人,体力弱,免疫力低,清除抗菌药物的能力降低,常伴有慢性疾病,这些均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造成耐药性的出现与颜令等报道的ICU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66.02。研究表明与其相一致。呼吸内科相比较而言病情较单一,免疫力尚可,整体耐药率稍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都属于临床上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一旦感染,临床治疗起来很困难,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并且在临床分布成明显不均一性,抗菌药物的经验用药以及医院感染监控措施的制定应参考不同病区、不同感染部位和不同年龄的耐药性监测数据。不合理的使用不仅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还会导致治疗失败.呼吸内科耐药率虽低,但要规范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注意对无症状定植菌的筛查,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刻不容缓。神经外科和ICU等科室则需要通过手卫生、微生物监测、接触隔离等多种措施干预,尤其是对基础性疾病和原发性疾病的治疗,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推荐访问: 病原菌 耐药性 科室 分布 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