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在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西南地区。我们采用多段抽样的方式抽中兰州市11所高校22个院系共1100个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以研究兰州市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我们发现,社会对同性恋持较宽容的态度;不同性别、专业、学校、年级、生源地、宗教、民族的人在同性恋认知和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发现西北地区和90后大学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但是兰州市对西北地区的代表性有限,因此需要更多的调查考察西北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
【关键词】同性恋;态度;认知;大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性恋群体这一曾经被社会边缘化、禁止甚至迫害的群体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存权力。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身份并且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不再是社会中的隐形人。大学生对待大学生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社会未来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学者已经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认知做出了大量的测量。但是现有研究仍有几个方面没有涉及到。首先,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和西南地区,但是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大学生少有涉及。尤其是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其次,对于同性恋的认知,主要是集中在对同性恋的描述上以及同性恋是否违法等问题上,缺乏大学生对于“同性之性”的认知程度调查。因此本研究在陈文江老师的指导下,在兰州大学实践课程的经费支持下得以完成对地处中国西北的兰州市高校进行的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和认知调查;我们在同性恋的认知上试图了解大学生对同性之性的认知,并引入了民族和宗教的变量。
一、数据
(一)数据来源
我们采用多段抽样的方式对兰州市大学生进行抽样。先从兰州市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共计25所高校中11所高校;然后从每所高校随机抽取两个学院;然后在每个学院随机抽2011级至2013级的学生五十人填答问卷;共计11所高校22个学院1100人。由于拒访等原因,共发放有效问卷1060份,拒访率3.6%;回收有效问卷9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9.15%。本次抽样的样本量是1100人,抽样误差0.01,置信区间95%。
(二)样本结构(见表1)
表1
变量变量解释
性别男:470(49.3%)女:473(50.1%)
民族汉族:847(89.6%)回族:45(4.8%)藏族:10(1.1%)其他:35(0.3%)
学校一本院校:94(9.9%)二本院校:359(38.0%)三本院校:201(21.3%)专科院校:291(30.8%)
年级大一:506(53.7)大二:269(28.6%)大三167(17.7%)
生源地农村:691(73.3%)城市267(26.7%)
宗教
信仰基督教:25(2.7%)伊斯兰教68(7.4%)佛教109(11.5%)道教:35(3.7%)
其他:29(3.1%)无宗教信仰:655(69.3%)
政治
面貌群众:77(8.1%)共青团员:740(78.3%)共产党员:97(9.2%)民主党派:11(1.2%)
恋爱
状况曾经恋爱过但已经失恋:310(32.8%)正在恋爱:353(37.4%)从未恋爱过:244(25.8%)
(三)问卷以及信度效度
我们综合现有研究,编制问卷。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基本信息、对同性恋的认知状况、对同性恋的态度。由于对同性恋态度的测量是用五点李克特量表来测量。量表的信度我们采取因素分子的方式来进行。KMO值为0.946;Bartlet’s 球状检验的卡方值为1.066,自由度为210,在0.001(sig=.000)水平上统计检验显著;因子的共同度位于0.35与0.8之间,MSA值位于0.6只0.98之间;因子累积贡献率61.204%,这表明该量表的效度非常可靠。量表的信度采用衡量量表内部一致性的Cronbach’s α系数进行。我们的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28,因此量表非常理想。
二、描述性统计
(一)对同性恋的认知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大学生的同性恋认知主要涉及的是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是否违法、能否有婚姻等方面,较少涉及同性恋的关键性问题——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我们主要是从是否听说和了解、是否知晓与同性恋相关的词汇、认为同性戀群体的数量、性行为、性伴以及同性恋形成原因等方面来进行测量。
听说过同性恋的大学生人数众多,表示了解同性恋的大学生也占了很大比例。表示听说占94.5%;表示没有听说过的同性恋占5.5%。而回答非常了解同性恋的占3.9%;比较了解的占20.3%;一般了解的占47.9%。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绝大部分听说过同性恋,大部分大学生觉得自己是了解同性恋的。相对于表示了解同性恋的比例而言,与同性恋有关的词汇的知晓率要低的多。对于同性恋的数量多少,总的来说还是认为同性恋比例比较少。对于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的了解度较低。认为自己既不了解男男性行为又了解女女性行为占66.1%。对于认为哪种性行为方式更容易感染性疾病,认为男男性行为更容易感染性疾病的17.5%,认为女女性行为更容易感染性疾病的占11.1%;认为异性性行为更容易感染性疾病的占23.6%;认为这些性行为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一样大的占47.8%。对于同性性行为的安全套与异性性行为的安全套差异,认为有区别的占9.7%,认为没有区别的占23.5%,认为自己不知道的占66.8%。 对于同性恋的性伴数,普遍认为比较少。其中认为同性恋的性伴数有1个的50.9%,被访普遍认为同性恋的性伴数与异性恋者没有显著差异。
(二)对同性恋的态度
对同性恋的态度,我们主要是通过五点李克特量表来衡量的。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对同性恋的普遍态度,对女同性恋的态度以及对男同性恋的态度。
1.对所有同性恋的态度。对于能够接受身边哪些群体是同性恋,随着与自己关系接近与亲密,人们能够接受其实的同性恋的接受率越低。可见人们对同性恋的容忍度主要是在陌生人和普通朋友身上,对于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随着与自己关系的紧密,人们对同性恋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见表2)。
表2
是否接受其是同性恋周围陌生人普通朋友好朋友舍友兄弟姐妹老师父母都不能接受
百分比(%)45.925.114.912.54.25.64.236.5
在爱情、就业、同性婚姻合法化与影视媒体方面,对同性恋的接纳度比较高。
2.对女同性恋的态度。对于女同性恋的态度也是偏正面和接纳的。
表3
完全
同意比较
同意中立比较
不同意非常
不同意
女同性恋让我感到厌恶16.6%15.9%49.9%11.9%5.7%
不应该允许女同性恋从事教师职业14.7%19.2%40.7%18.2%7.1%
女同性恋是不可以接受的7.1%18.2%42.8%24.1%9.6%
女同性恋的性行为是错误的9.6%14.0%40.7%23.6%12.2%
女同性恋对许多基本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威胁8.4%15.2%42.7%22.7%11.0%
社会对女同性恋的认同败坏了道德10.8%12.4%42.6%22.2%12.0%
女同性恋之间的婚姻是荒谬的12.1%17.6%41.9%18.8%9.7%
3.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对于男同性恋的态度也与对女同性恋的相反,被访对于男同性恋的负面态度高于正面态度(见表5)。
表5
完全
同意比较
同意中立比较
反对完全
反对
我觉得男同性恋让人反感25.8%22.3%36.2%11.1%4.6%
男同性恋是不道德的14.9%14.9%44.6%18.4%7.1%
男同性恋之间的婚姻是荒谬的18.1%19.1%38.2%18.1%6.6%
男同性恋之间的性关系是错误的18.1%17.4%42.5%15.7%6.3%
应该将男同性恋与社会隔离开来10.8%11.8%41.0%23.2%13.1%
不应该允许男同性恋从事教师职业17.0%16.7%38.5%18.9%8.9%
男同性戀对许多基本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威胁4.3%11.5%41.4%20.8%11.3%
人们同性恋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且对女同性更加宽容。但是这仅是在同性恋存在的问题上,人们对同性恋的容忍度主要是在陌生人和普通朋友身上,对于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随着与自己关系的紧密(尤其是血缘关系),人们对同性恋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三、解释性数据
(一)对同性恋的认知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数据显示对于自认为的同性恋了解度的回答,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高于女性,χ2(n=920,df=4)=9.556,p<0.05。对于认为自己是否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方式的回答,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认为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性,χ2(n=905,df=3)=32.268,p<0.001。对于认为同性性行为的安全套与异行为的安全套是否有差异的回答,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n=914,df=2)=38.665,p<0.001。对于认为的同性恋恋性伴侣的个数,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认为的性伴数多的比例高于女性,χ2(n=887,df=5)=26.031,p<0.001。经检验,在是否听说过同性恋、国内同性恋群体的数量、哪些性行为更容易感染性疾病等问题上,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同性恋的认知上有着显著差异,且在同性恋性行为方面。
2.民族。数据显示对于是否听说过同性恋的回答,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汉族听说过的人高于少数民族,χ2(n=907,df=1)=4.902,p<0.05。对于国内同性恋群体的估计,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少数民族认为的国内同性恋群体数量多于汉族认为的同性恋群体的数量,χ2(n=912,df=4)=14.514,p<0.01。对于认为自己是否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方式的回答,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少数民族认为了解的比例高于汉族,χ2(n=899,df=3)=8.632,p<0.05。而经检验对于是否了解同性恋、自己身边朋友中有没有同性恋、哪种性行为方式更容易感染性疾病、同性性行为与异性性行为的安全套是否有差异、同性恋的性伴数量等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性恋认知上没有太大的显著差异。
3.专业。数据显示对于自认为的同性恋了解度的回答,不同专业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回答了解的比例高于社会科学和理工科的学生,χ2(n=905,df=8)=16.536,p<0.05。对于认为自己是否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方式的回答,不同专业的人之间有着显著差异,且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回答了解的比例高于社会科学和理工科的学生,χ2(n=890,df=8)=29.812,p<0.001。对于哪种性行为方式更容易感染性疾病的回答,不同专业的人之间有着显著差异,χ2(n=894,df=6)=21.067,p<0.01。对于认为同性性行为的安全套与异行为的安全套是否有差异的回答,不同专业的人之间有着显著差异,χ2(n=899,df=4)=23.535,p<0.001。经检验,对于同性恋性伴的数量的问题,不同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性恋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4.学校。数据显示,对于自认为的同性恋了解度的回答,不同学校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的学生回答了解的比例高于三本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学生,χ2(n=921,df=12)=23.690,p<0.05。对于认为自己是否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方式的回答,不同学校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一本院校的学生回答了解的比例高于其他院校的学生,χ2(n=906,df=9)=57.681,p<0.001。对于哪种性行为方式更容易感染性疾病的回答,不同学校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n=910,df=9)=78.662,p<0.001。对于认为同性性行为的安全套与异行为的安全套是否有差异的回答,不同学校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n=915,df=6)=22.332,p<0.01。对于认为的同性恋恋性伴侣的个数,不同学校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本科院校的认为的性伴数多的学生比例高于专科院校,χ2(n=888,df=15)=35.788,p<0.01。经检验,对于国内同性恋数量的多少的问题,不同学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性恋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5.宗教信仰。数据显示,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在同性恋认知各题项上的回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无宗教信仰者基回答对同性恋的了解的比例高于基督教,同时基督教的学生回答对同性恋的了解的比例高于伊斯兰教的同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同性恋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6.年级和生源地。数据显示,不同年级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的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度高于农村和高年级的大学生。
综上所述,不同性别、专业、学校、年级、生源地、宗教信仰的人在同性恋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民族、政治面貌、恋爱状况的人在同性恋认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人文学科、低年级、城市、无宗教信仰的人回答了解同性恋的比例高于女性、理工科、高年级、农村、伊斯兰教徒。
(二)对同性恋的态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数据显示,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专业、学校和宗教信仰的人在同性恋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級、政治面貌和恋爱状况的热在同性恋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女性、汉族、城市、人文学科、一本院校和无宗教信仰的人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高于男性、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科学和理工科专业、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四、结语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同性恋的认知上,大学生表示听说和了解同性恋的比例比较高。且不同性别、专业、学校、年级、生源地、宗教信仰的人在同性恋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民族、政治面貌、恋爱状况的人在同性恋认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人文学科、低年级、城市、无宗教信仰的人回答了解同性恋的比例高于女性、理工科、高年级、农村、伊斯兰教徒。其中低年级的同性恋认知度高于高年级,表明90后大学生确实表现出与以前的不同特征。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专业、学校和宗教信仰的人在同性恋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政治面貌和恋爱状况的热在同性恋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女性、汉族、城市、人文学科、一本院校和无宗教信仰的人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高于男性、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科学和理工科专业、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宗教和民族因素对同性恋态度存在着显著影响。汉族和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对同性恋的接纳度高于少数民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而宗教信仰者对同性恋的认知度也高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这显示西北独有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对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和认知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兰州大学哲学数据社会学院教学实践课程“西北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课题组2014年6月在兰州市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
作者简介:吴欣樾(1991.09- ),女,贵州贵阳人,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何鹏(1990.06- ),男,四川巴中人,社会学专业。
推荐访问: 兰州市 同性恋 态度 调查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