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北京100083;奚宽武,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公路所经济室主任,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100028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148-04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也是我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我国在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方面,将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中还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两横三纵”(即亚欧大陆桥、沿长江通道和沿海大通道、京哈京广通道、包昆大通道)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未来将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等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被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城镇化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进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交通引领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多方共识,二者一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6%,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后,未来一段时期将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机动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也日益突出,未来的交通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势必会调整和改变区域间、城际间、城乡间经济交通联系,将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区域间、城际间、城乡间经济交通联系更加密切,交通运输需求将日益旺盛。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已站在了发挥综合优势新的起点上,交通运输到了总量与质量并重、优化网络结构、强化衔接协调、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的新阶段。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将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农民进城能充分就业、有社会保障、适宜居住、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等多方面;更加注重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更加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更加关注城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真正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发展模式。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城(镇)乡(村)由各自发展到协调、融合一体化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注重城镇体系的建设完善,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新局面。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进入城镇,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追求“大而全”,推崇“都市化”,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特大及大城市,但忽视小城镇作为农村政治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手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和文化娱乐中心的基础作用。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更加注重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意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重新审视城镇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城市群形成的同时,积极培育更具专业性和特色化的小城市、小城镇,建设更加宜居宜农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步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人口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城镇化过程体现了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高于农村居民,研究表明,城镇人口消费能力是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的3.7倍。随着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全社会消费能力总体上升,由此可见,城镇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也是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过程。
第三: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保护建设,实现由“功能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在传统的工业思维影响下,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的叠积,更加注重城市产业功能的实现,忽略了城市作为现代文明载体的本质,导致了当前城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借助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生活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实践与应用,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和美丽家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乡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的推进并不仅仅发展城市,也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即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城市管理理念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以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重构城市间和城市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民更加追求文明进步,富庶幸福生活,现代文明逐步推进。
三、城镇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分析
1.发达国家城镇化地区交通的共性特征
经研究发现。国际典型城市群交通有以下共性特征:(1)具有完善的城镇体系,各城市群大都有核心城市以及其它功能互补的城镇组成;(2)具有发达的区域性交通网络,各城市群有着复合型的高速城际通道(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并在规划时将城镇群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对外交通等;(3)一般是跨行政区的经济区,跨行政区域的交通协调任务较重。
国外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主要的经验有以下三点:(1)小城镇要有适度规模,以安置就业;(2)发展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以扩展城镇生活方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3)建设有吸引力的、良好、宜人的生态环境。
2.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集聚特征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交通运输需求特征的变化。据测算,未来将会有超过3亿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出行频率是农村居民的8-9倍,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是农村居民的3.7倍,势必带来国际、区际、城际、城市、城乡客运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客货出行需求更加多样化、多频率、多层次,对客货运服务的安全性、快捷性等提出更高要求。
从城镇发展形态看。需求趋势分析可从下图1进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发展主要呈现出下述显著特点:
城市群之间(群际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城际间(城际间)的通道干线交通出行密度、频率大。“两横三纵”为主骨架、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镇化空间战略格局逐步形成,客货需求进一步在几个核心城镇群之间以及城镇群内部城际间集中,集中表现在连接核心城镇群的主要通道交通流量快速增长,城镇群内部各城市功能组团和产业功能组团之间的主要干线上的交通联系更为繁忙和复杂。
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其它离散性中心城市在与各大城市群联系的同时,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镇的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强化,要求其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提升自身在区域客货流组织中的枢纽地位。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枢纽,是城市产业、文明、文化向乡村辐射的基地。随着人口、产业聚集和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小城镇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逐步提升,主要表现在覆盖深度和网络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强化与周边城市的衔接、与国省干线公路的衔接等。
随着城镇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总量持续较快增长,机动化出行占比大幅提高,出行距离不断增加,高度集聚的向心交通需求将加剧中心城区交通负荷,城市出人口、重要集散点周边交通拥堵加剧,交通需求管理的要求大为增加。
四、适应新型城镇化战略交通运输发展对策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交通运输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也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城镇化进程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因此,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方,城镇发展形态也是不同的,比如小城镇、卫星城、都市圈、城市群等都是城镇化的具体形态。由此带来的交通发展对策必须走多样化路线,在城市群区域、小城镇地区以及其它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之路需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需要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现有的发展水平,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入推进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规划
规划引领是保障交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健康发展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加强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做好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破解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分割、行政区划壁垒等问题,建立健全区域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发展具有基础的引领性作用。
围绕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可逐步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在行业层面,进一步探索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推进设立涵盖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协调机构,促进各运输方式之间、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规划的深度融合;二是在区域层面,突破“属地化”规划体系,整合不同区域层次的交通规划,形成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规划;三是健全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实施机制,可考虑成立城镇化区域交通运输合作委员会,建立各组成城市(镇)的规划参与和实施协商机制,在更大的平台上促进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得到落实;四是重视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建立区域交通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制度。
2.先行构建快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的先导条件。未来将加快城镇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形成完善的区际、城际、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在城市群区域,面对城镇化区域交通出行密度、频率大,迫切需要构建快速交通网络。一般来说,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焦点在中心区及周边,而在中心区实施干道扩建相当困难,可采取在中心区边缘修建快速路和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做法。将长距离的出行与城市交通分离。在其他城镇化地区,结合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达程度,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提高交通路线对重点城镇的覆盖深度和网络化程度。保障区域内和各城镇之间交通联系,以及满足运输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加快构建以海港、空港为门户,由公路、铁路、城际轨道共同组成的多条交通走廊。实现各大城镇群之间的网络化连接;二是构建高效便捷的城际交通体系,推动城镇群内部建设覆盖百万人口城市、层次体系多样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同时加强公路建设,实现城市群内各城镇高等级公路全覆盖;三是加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的交通网络通达度,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互动格局。四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同时努力推进枢纽建设与城市综合开发的一体化。
3.大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
面对交通出行、土地、环境和能源的压力,为解决高密度客流的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将成为城镇化地区特别是城镇密集区我国交通必然的公共政策和具体行动。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动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国家可通过一些理性的手段引导人们自觉调整交通出行观念和交通行为方式。一是建立与我国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交通体系,发展公共交通,在结构上实现交通模式的优化:二是创造条件和鼓励人们采用较少资源消耗的交通模式:三是不断促进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
4.全面提升客运服务和现代物流水平
建立安全、快捷、舒适、可持续的区域客运服务系统,为居民出行提供一体化的出行服务,是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要。未来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完善城乡客运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融合与协调发展,注重城际、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体系的衔接,全面提升区域客运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为城乡产业集聚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健全生活物资的城乡配送体系,适应人们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的转变,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利、更高品质的生活条件。
5.探索实行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
我国区域差异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客观上讲,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实现所有地区都能达到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也需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对于城镇化程度高的地区,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综合运输的方式加以解决,并适当采取交通需求控制。对于小城镇地区,初期可以干线公路、普通铁路等运输方式加以解决。东部地区小城镇密集,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重点是结合产业提升和城镇的功能完善。做好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中西部以及远离城市的小城镇应当重点考虑完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职能,做好衔接路线的规划建设等。
[责任编辑:舒生]
推荐访问: 城镇化 对策 交通运输 战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