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国戏剧史论批评家马彦祥

中国戏剧史论批评家马彦祥

时间:2022-05-18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我国近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马彦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是这一历史阶段戏剧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又涉足于戏剧的研究。本文放眼于他的戏剧艺术生涯,并重点论述他的戏剧史论批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马彦祥出身从书香门第到繁丽剧坛,二是马彦祥融通中西的话剧史论,三是马彦祥作为研讨近代地方戏的先驱。第一部分从家庭出身与学习经历、以兴趣为动力参加戏剧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戏剧工作、戏曲改革的有力推动者、编导演全才的艺术实践家等五个方面对马彦祥戏剧史论学术观念形成的历史脉络展开论述。第二部分认为,马彦祥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曾发表多篇﹙部﹚话剧史论著作,按照内容可分为:对话剧运动和话剧人物的论述、对文明戏与爱美剧的论述、关于话剧理论的研究等三类。第三部分认为,马彦祥从20世纪30年代初叶,就开始了对近代地方戏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相继发表了很多探讨地方戏曲的文章。这些综合表明,马彦祥确实是探索、研究中国近代地方戏的先驱。

关键词:戏曲艺术;马彦祥;戏剧史论;艺术批评家;先驱者;戏剧研究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近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马彦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是这一历史阶段戏剧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又涉足于戏剧的研究。本文放眼于他的戏剧艺术生涯,并重点论述他的戏剧史论批评。

一、从书香门第到繁丽剧坛

1.家庭出身与学习经历

马彦祥原名寿庆,学名承履,字彦祥。1907年7月5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是该县颇有声望的马氏家族的成员。祖父马渔珊,清朝光绪年间,通过捐纳得任吴县知事,后来于宝山县任上去世。父亲马裕衡,又名马衡,曾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因病辍学,居家休养期间,开始金石学的研究。20世纪伊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1921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讲授金石学,不久晋升为教授。1931年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调任国家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以后,于1955年3月26日病逝,享年74岁。抗日战争期间,马衡组织、完成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内迁,避免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与破坏。新中国成立前夕,又坚决抵制了国民党政府将故宫文物迁移到台湾的企图。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马衡与王冶秋、徐森玉秘密赴香港,购回国家重要文物《中秋帖》、《伯远帖》,并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次小型展览。因此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赞扬。毛主席说:“保护中华文化,其意义不亚于保卫国土。中华文化保住了,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周总理说:“你们都是有功之臣啊。”马衡病逝后,家属遵其遗嘱,将先生一生收集的文物,包括价值连城的青铜器、铭刻、碑帖拓片、字画、图书、工艺品等,全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和清纯之风。

马彦祥的母亲是创办过上海纶华缫丝厂、汉口燮昌火柴厂等大企业的实业家叶澄衷的女儿。

1913年至1920年,马彦祥跟随父亲,相继在上海澄衷学堂、浙江旅津公学、北京孔德学校读小学。1921年入北京市立第二中学与大同中学读书,直至中学毕业。1925年秋,考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同时选修外国文学系洪深、梁实秋诸教授的戏剧课程,用三年半时间获得规定学分,提前半年毕业,打下了坚实的戏剧理论基础。

读中学期间,马彦祥开始与一些文艺、戏剧刊物接触。由于给专门谈戏的小报《维那斯》投稿,从而结识该报编辑、京剧行家张聊公,担任了该报的校对。《维那斯》停刊后,经张聊公介绍,又给上海的《时报》撰写有关戏曲的“北京通讯”。在读大学期间,马彦祥被录取为《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的基本撰写员,以燕翔为笔名,在“明珠”副刊发表多篇文章。因此又结识了《世界日报》主编、通俗社会小说作家张恨水。

2.以兴趣为动力参加戏剧工作

1930年1月,马彦祥应广东戏剧研究所之邀,去广州接替胡春冰主编的《戏剧》双月刊。因在编辑工作上不同意该刊的做法,只编了1卷5期,就辞去编辑职务。1931年3月到8月,应邀赴南京,担任《中央日报》“戏剧运动”周刊编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回到北平。1932年10月,转赴天津,担任《益世报》“语林”副刊编辑,兼任“戏剧与电影”周刊编辑。曾于“语林”副刊发表短文多篇,表达了自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大片国土的无比痛心,以及对国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主张的赞同。这些短文的主要部分均被收入《彦祥漫谈》一书,由《益世报》于1933年出版。1934年6月,再度应邀赴南京,担任《中央日报》“戏剧周刊”编辑,至1935年8月,共编55期。1934年8月,在编辑《中央日报》“戏剧周刊”的同时,应聘赴山东,担任齐鲁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讲授戏剧课程,并效法洪深在复旦大学的教学方法,组成学生剧团齐鲁剧社,以演出实践辅导教学。同年10月,又应山东省立剧院之邀,在该院兼课,讲授《戏剧概论》。1935年7月,接受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余上沅的聘请,担任表演课程的专任教师,并在北平考区招生,录取了叶仲寅(叶子)、辛子萍、蔡松龄、郭寿定、张之湘、林婧等第一届表演专业学生。

1936年8月,马彦祥自费赴莫斯科,观摩苏联第四届戏剧节的演出。路过海参崴时,在“中国剧院”看到反映东北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京剧《青林沟》,以及传统京剧《金雁桥》、《辛安驿》的演出。年轻演员们的演出水平虽然不高,观众却十分欢迎。他从剧团的编剧组主任了解到:这个常年在“中国剧院”演出的京剧团与苏联的其它剧院一样,都是国家经营的,普通员工的待遇每月600卢布,约合国币350元,不算十分优越,但在国内是梦想不到的。这个京剧团还能演出现代题材戏《百年恨》以及新编历史剧《太平天国》、《风波亭》等。上演的传统剧目,包括《狸猫换太子》在内,都经过选择、修改,一切神怪、迷信的穿插都被删除;封建色彩浓厚的戏都被禁演。可以说,马彦祥在苏联海参崴看到的是早于1942年延安戏曲改革的新京剧。因此,他在《中国戏剧在苏联》一文中十分感喟地说:“我除了怀着最虔诚的崇仰,默祝他们的艺术成功而外,顺便将这消息带给国内的剧运同志们,在海的一角,这一群青年的战士正在以最大的努力为我们作积极的奋斗呢。”

推荐访问: 史论 批评家 中国戏剧 马彦祥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