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建筑史论课堂教学细节九则

建筑史论课堂教学细节九则

时间:2022-11-16 11:4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_iiuv总结。

(1)用日常环境作序。每门课程的第一节都是最重要的引导,很多学生会从第一节课的学习感受中直接得出是否会认真学习该课程的判断,课程缺乏细致的引导,就像书籍缺少引人入胜的序言一样。在总体理论框架建立之前,教师不妨将学生从书本引向熟悉的场所——从与他们大学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校园开始,捕捉那些历史建筑的引子。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建设依托民族教育的环境,校内不乏参照历史样式的建筑设计。此时,教师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逐一认识他们每日穿行路过的校门、石碑、教学楼等等。比如,民大校园的校训墙、南湖园入口、图书馆、美院教学楼等等,它们分别是影壁、牌坊、攒尖屋顶、土楼民居的真实再现(图1)。从学生惊讶的表情中,教师能读懂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原来历史会以新的方式在最普通的日常环境中出现。

(2)加入现代建筑实践。在建筑史论讲述中不时加入现代建筑实践,是融合理论与实际的重要方法,这能使学生看到历史式样在现当代创作中的巧取或错用。比如,国际商业事务所SOM通过对中国古代“高层建筑”古塔的形式演变,创作出上海金茂大厦的外观,这是外籍建筑师巧取中国文化的聪明之举(图2)。但若反观中国本土设计的市政建筑,欧式古典可谓蔚然成风,例如,江西九江高级人民法院,这是当下中国“帝王建筑”下属的政府大楼,却完全照搬欧美古典宫殿的门脸,这究竟是设计师对历史背景的忽视,还是中国新权贵喜好的反映。这些现代建筑的现象都将令学生,即未来的设计师们深思(图3)。用历史反思当下,在现实环境中回顾过去,在历史与当代的互动中,教师为建筑史论注入有活力的当下思考,这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建筑史论的意义。

(3)理论语言的生活化。建筑史论中会出现大量专业名词和人物,仅中国传统屋顶的样式就可列出十几种。有些名词被人熟知,易于辨识,比如“斗拱”;有些却显得生僻拗口,比如“墀头”。教师在介绍每一个新的专业称谓时,对新说法的口语化解释非常必要。例如,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在李乾朗先生笔下变得如此生动:住宅与聚落,不如说成“众生居所”;宫殿、坛庙、陵墓,不如叫做“帝王国度”,宗教建筑,实则为“神灵殿堂”。在将来,学生也许无法记住中国古建的所有类别,但他们一定会记得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有给老百姓、给皇族权贵、给已逝先人或仙人们盖的房子和构筑,这足以让他们理解建筑联系人、神、天地的意义。再如,介绍解构主义女性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也可借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时尚女魔头”称号,形象且符合年轻人的表达方式。

(4)用图像传达。在图像和文字都能表明观点或陈述事实时,优先选择图像,这既满足多媒体课件宜多图少字的直观阅读需求,也符合艺术教育中艺术生们的专业习惯。例如,为了说明中国建筑史在西方建筑理论中不足称道的地位,不如直接借用英国的弗莱彻在《比较法世界建筑史》中“建筑之树”的图像:中国及日本只不过是西方建筑早期文明的一个次要分支,图像直接传达要点,形象深入人心(图4)。另有一些图像,它的表达趣味能够让人在强烈观感下记忆犹新,也可穿插到教学中。比如,国外艺术类学生为一些著名建筑师所创作的画像,这些脸谱不但捕获了大人物们的标志性神态,又将他们各自的代表性建筑与五官糅杂。因此,当学生想起勒·柯布西耶时,他们会从记忆中搜罗出他的脸谱:一个眼神凝重喜欢戴圆框眼镜的老头,这也是他的建筑杰作朗香教堂的平面图(图5)。

(5)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孩童,也使成人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这种方式不仅能将建筑历史上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变成人物传记,也能将相关联的知识点隐藏在故事的描述中。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一对学者伉俪,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俩在毕生的研究和田野考察中,与一个个中国“古建之最”萍水相逢: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我国现存最大唐代木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我国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我国现存最大建筑内塑像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木塔应县佛宫寺木塔。这么多建筑之最,由梁林夫妇一生的故事串起,才使这些古书和古建筑的传承与存在显得愈发珍贵,这些“最名”因故事中经历的艰辛和坎坷被更好的铭记。

(6)带着理论知识回想体验。学生在建筑历史的课堂学习后,会对以前熟视无睹的房子产生观察的兴趣。曾有学生在认识了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后,很惊讶的发现武汉市街道上很多变电箱的小房子盖着庑殿顶(图6),这种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能使用的屋顶样式,现在却出现在小巷犄角旮旯的辅助设施上,足见历史变迁中的文化变革。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让他们带着这些新知回想亲自走访过的美好建筑:校园、家乡或是他们读书旅行生活过的地方,这种温故知新的方式能用理论知识唤醒过去的体验。比如,可以开展建筑历史课程同乡会,让来自同一省份的学生们共同回想那些熟知亲历过的建成环境,组织成主题汇报,与大家分享。理论唯有在真实的体验中令人信服,古罗马万神庙顶部覆盖直径达40多米的穹顶,记住40多米这一数据并没有多大意义,有意义的事情在于当我们有一天真正置身于万神庙穹顶之下,感受到40多米跨度的众神之力。

三、结论

建筑史论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理应有所改良。当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日益便捷,当人们到达远方的时间越来越短,当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全球化和利益追逐,当文人情调的史论慢读遭遇实用派的拿来主义。人们更希望从历史阅读中汲取丰年盛世时的文化精华,比较现世生活和古人营居的差异,反思当下建设的优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让他们善取,生活让他们观察,思考让他们成长。史论教育者更像是精神引路人,帮助学生回到事物的本源。以上九点是为初步尝试,且行且深思。

参考文献:

[1]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 史论 课堂教学 细节 建筑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