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创新的能力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作为一个与旅游业有关的从业者,旅游业该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旅游开发如何又该如何创新呢?
一、和谐社会与旅游业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旅游业应该也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旅游业要从重点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旅游质量服务、为统筹协调发展服务、为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一)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旅游质量服务
旅游是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的标志,旅游活动所要带给旅游者的是身心愉悦。给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快乐的旅程,是我们每个旅游工作者的心愿。
目前我们的旅游市场其经营和服务不规范现象还较多。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例,在省一级旅游质监所质量投诉中,由于旅行社经营、服务不规范引发的投诉约占80%,多数情况是降低服务质量、擅自增减旅游项目、导游未尽职责等,这些现象反映出旅游经营中存在着诚信危机,现象的背后折射出道德缺失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为此,全行业已于2005年8月起开展了“诚信旅游”活动。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和规范旅游经营活动,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既要发挥好行业管理的作用,大力贯彻和实施各类旅游服务标准;更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明确和细化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条款,为依法规范服务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确保旅游活动的满意率不断提升。并且,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好诚信服务、文明服务两个环节,努力以优质服务的方式,把优秀的旅游产品奉献给广大游客,使旅游者的生活质量、旅游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二)为统筹协调发展服务
发展旅游应树立以公益为重的理念,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综合发挥旅游业的功能,使旅游业在促进城乡就业、消除城乡差别、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大力推动农村旅游发展。
发展农村旅游,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发展初期,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制约,游客基本集中在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旅游方式的发展与转变,人们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人口、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上的距离,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
发展农村旅游,为解决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农村旅游,吸收了大量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了有效就业。很多农民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项目,亦农亦旅,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展农村旅游,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的就业面。据测算,农村旅游每增加一个直接从业人员,可间接增加5个就业岗位。
发展农村旅游,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乡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但是,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呢?是发展乡村旅游!许多农户、农民直接成了经营者,他们通过造旅馆、开餐馆、摆小摊等方式来增加收入。旅游兴旺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发财致富的机遇。
(三)为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在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要坚持保护为先的理念,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做到科学规划、适度开发、永续利用。
从目前的现状看,旅游开发不是对资源的破坏性因素,但因开发不当或过度而造成的资源破坏也相当惊人。业内人士大多不愿听到这类声音,动辄就为旅游开发辩护,这对反击极端保护主义是必要的,但在长远上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科学和实际的态度应该是,旅游行业要自觉高举环境保护的旗帜,强化在科学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意识,这将既能赢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也有利于旅游业集约化发展。例如,对旅游开发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在旅游区内控制住宿设施建设、对旅游景区实施承载力的控制等,都应重视加以贯彻和宣传。
二、新时期旅游开发创新思考
(一)“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应成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旅游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
旅游开发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即要为旅游者提供精神价值、知识价值、道德价值、愉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健康价值),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人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体验到身心愉悦!
在开发的哲学理念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可持续旅游开发强调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延续。可持续旅游开发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需求,强调为当前的游客和东道主提供旅游和发展机会的同时,保留并强化后人享有同样的机会。
(二)科学思维方式
旅游开发是兼具理性思考与艺术灵感的创作,是融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行为。在新经济时代,“智慧就是力量”,而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缺乏科学思维的开发,不可能是成功的开发。旅游开发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它需要科学,更需要点子,必须包括策划和科学两个层面的东西。
科学的思维主要包括理性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实思维。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发散思维是一种无定向、无规则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可以理解为丰富的想象力。旅游系统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按照特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认识这样一个整体,就要从多个角度着眼,避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创新思维是运用敏锐、新颖、独特的视角,生发出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新假设、新理论和新设计。例如,以科学和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经过优秀人才的精心策划与有效运作,文化就会变成一种“核能”,释放出巨大的效益。求实思维,就是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不唯心、不唯上、不唯书。
(三)开发模式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集团化的大背景下,旅游开发中的社会因素、信息要素、资本运营与生态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国外来看,旅游开发日益由物质建设开始转向社会、经济等“软件”发展。生态最佳化成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旅游创新开发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高适应性的、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细则,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其中结合市场导向与资源指向而设计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乃至整个旅游系统规划的核心),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 和谐 创新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