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会遇到家人、同事、朋友英年早逝或因突发性疾病死亡,死因大都为心脏性猝死,又叫做忽然间死亡。近期内我们喜欢的名演员、名导演相继去世,竟都因为心脏性猝死。最新调查显示每20秒就会发生一个心脏性猝死的病人,可见这项疾病发病率之高、影响之严重。
是什么造成的这种现象,我们有什么办法预防?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成为常见病,很多人不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海吃、傻喝、瞎抽。只有爱护身体,注意积累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能享受得意人生。
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五大类疾病,也叫慢五病。这五类疾病每年消耗资金总计1,200多亿人民币。它们都有“慢病突发”的规律,即得病过程是渐进的,比如动脉硬化是逐渐吃出来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病情发作时却是防不胜防、措手不及,医学术语叫猝死。
注意心脏性猝死的先兆
我国著名心血管权威胡大一教授曾说中国将面临心脑血管病的第二次浪潮,进入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的高发病率时期。
冬春二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其中冬季更危险,原因主要是天气寒冷,人体新陈代谢随之减慢,导致血液粘稠、造成血流不畅。这就需要我们多留意家人是不是会有一些心脏性猝死的先兆表现:比如忽然心跳加快、觉得家里氧气不够想去开窗户、开门,经常需要做深呼吸;还比如突然觉得牙疼、后背和左臂麻木、出冷汗等;或者觉得比起平时感到特别劳累、疲乏、胸闷、气短、想出汗,心跳特别快等等,这些异常现象和身体发出的信号都要引起重视,要赶紧叫医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注意避免死亡三联症,也叫危险三联症。可能看起来觉得挺恐怖的,可是,它们就来自生活的不良习惯。这三种情况表现为:饱食、酗酒和激动,这三点容易诱发心脏病。
后两者大家都清楚,提到饱食,就需要解释一下。饱食,特别是晚餐饱食,容易被人忽略。很多人觉得晚上有时间,就经常把聚餐宴请放在晚上7、8点,吃得很饱、很多,还会吃一些大鱼大肉甚至燕鲍翅等蛋白质过高、胆固醇过高的美食。吃着美的同时,危害就已经开始侵蚀了。
中国人古话养生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早晨要吃饱、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不但要少而且还要清淡。有些人说,那我晚上就不吃饭了,也不对,那样对身体也会造成损伤,切记晚上要保持清淡饮食,还要喝点汤。
需要提醒大家,吃饭时还要记住“七分饱”原则。中国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养生方面很有研究,他曾经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对大家养生很有帮助,他认为“腹宜常空”,就是要求我们不要饱食。
掌握急救知识能赢得生命
70%的心脏性猝死病人还没到医院就死亡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心脏性猝死的急救知识,要记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每耽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70%。急救原则可概括为——快、分秒必争。多一分钟等待医生,就多赢得一分生的机会。急救知识的普及要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中。
我们在聚会的餐桌、娱乐的场所、家里、厨房、公共场合遇到心脏病突发的病人,我们就是第一目击者。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抢救方法和救治知识,就为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时间,所以对健康的普及工作、对急性突发疾病的救助知识一定要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得病的特殊人群。
作为有责任的家庭成员,每个人都要储备健康宝库,这个宝库里面首先要储备以下信息:第一要了解家庭周边医院的电话、熟记距离最近的医院电话号码;第二要了解120急救车从出发地点到达你们家的准确时间;第三要掌握拨打急救号码的方法和怎么向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叙述病情和救助需求的方法;第四要知道一个好朋友,最好这个朋友是医生,熟记他的电话号码(手机、家庭号码等多种联系方式);第五要知道你们家里急救药品的储藏地点,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急救药,平时还要注意更换过期药品,及时更新急救用品;第六要平时多积累、常关注急救和健康常识,养成和家人讨论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千万不要错过社区的急救常识培训,社区会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健康教育。
急救的四部曲
您家里面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当您的家属出现发病的紧急情况时,您作为第一目击者抓住病人摇晃、喊叫,只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起到及时救助的作用,反而会消耗病者能量、干扰病人的血压和心率,是在帮倒忙。
那么,作为非职业医生,家属应该怎样正确救助家里的病人呢?
首先要判断病人还有没有心跳、脉搏和呼吸,要看看病人是否还能够喘气,眼睛动不动、鼻子里是否有气。您可以采取下面四个步骤来判断病情。步骤一:望,首先要望病人是否面色苍白、口唇发紫;步骤二:摸,要马上把病人的手腕拿过来,摸摸病人有没有脉搏;步骤三:看,就是要看一看动不动,看病人能不能做一些轻微、简单的动作;步骤四:听,就是要靠近病人胸口,贴近病人鼻子附近,听听有没喘气声音。没有喘气声音,就要进行系列急救措施,包括进行人工呼吸。
ABCD急救法
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在对病人急救时,我把程序简单概括为ABCD急救方案,不但方便大家学习,也能够方便大家记忆。
“A”是打开病人的呼吸通道,您要立即把病人领扣、裤带解开,让他气道,也就是呼吸能够保持通顺、通畅,我们医学的术语叫开放气道;
“B”是改善呼吸,救助者采用人工呼吸法,用嘴向患者的嘴吹气;
“c”是用手有节奏的按压,让病人的心跳能够循环转起来;
“D”是给药,在第一时间给病人灌下适合其病情的急救药。
这里我们要注意,在“B”和“c”两个环节中,大家接触到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这是心脏病急救必须熟练掌握的技巧,这两个环节需要经过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正确培训,有标准的方法和要求。您可以观看电视教学片、参加社区培训或者请教相关的医生来学习。
急救过程要进行每分钟16-20次人工呼吸和80—100次心脏按压,即每按压4~6次心脏然后做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您还要注意病人脉搏的跳动情况,注意观察病人胸脯在吹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观察病人瞳孔是不是逐渐缩小了,就表示病人在脱离死亡,要坚持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直到病人出现自主呼吸。
外出的注意事项
如果您是心脑血管病人,外出时千万记住要随身携带“一盒一卡”。所谓“卡”叫急救卡,上面要写清您的姓名、性别、所患疾病名称、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写清楚急救药放在您身上的哪个口袋。所谓“盒”就是急救盒,里面应该装有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和降压药。您要标注这三种药的名称,让不认识药片的人能看到药品名称,知道拿什么药急救。
我来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乘坐从芝加哥飞往洛杉矶的航班,突然间乘务员广播请医生到前舱,我和一位印度医生赶去看到前舱有位中年人面色苍白、意识不清。我们立刻把病^放到地上,开始人工呼吸进行急救,在病人上衣口袋里我发现了“一卡一盒”,标明病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我们立即给他服用了硝酸甘油。虽然病人在下飞机时还没有清醒过来,但我们坚持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直到洛杉矶的地面急救车把病人送到最近的医院。航班机长留下我们的电话号码、地址和国籍,大约20天后我收到感谢信,得知病人救活了。病人生命的延续源自于我们实施了正确及时有效的救助,为病人赢得宝贵的10分钟。我们保持了病人的心脏循环、保持了病人的呼吸,等到救护车的到来。这就是急救知识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懂得急救知识,相信普通老百姓也能在最紧急的时刻为突发心脏病人争取生命。
日常生活的健康基石
谈到心脑血管病人的日常保健,我想到维多利亚宣言讲的“健康四基石”,希望人人都能够做到。这四个基石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和心理平衡。不仅对病人有用,对所有人都适用。
那么,在健康基石的指导下,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还要多加注意到什么呢?
第一、心脑血管病人要适当锻炼。适当,就是让自己不感到疲劳;第二、洗澡要特别注意,水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时间又不能太长,一定要洗温水澡;第三、要辨别发病征兆;第四、要保持大便通畅,每天一根香蕉、多吃水果和蔬菜;第五、调整冬季饮食结构,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第六、随身携带保健盒(一盒一卡)。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最好的医生就是您自己,医生只能辅助你保持健康,但健康知识的应用必须靠自己一点一滴去实行。洪昭光先生曾经说:当前医疗特点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但人们对健康的投入则很简单、很节约、很容易。只要您按照正确知识去生活,一天投入一块钱就能保持健康,小投入换来大健康,不生病就是最大回报,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用知识向心血管疾病宣战。
推荐访问: 猝死 锦囊 急救 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