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目前世界旅游业的总产值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10%。旅游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诱因。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都很发达。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是其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
2005年1~10月份,中国入境旅游人数10018.0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57%。2004年中国内地出游人数达到11.02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711亿元人民币。2004年底全国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国际社增加108家,国内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总资产42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2%;直接从业人员为24.62万人。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上升到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休闲暇的时间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善,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会进一步被焕发。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我国的国内旅游将维持高速的稳定与增长局面,由发展速度型向高服务质量及效益型过渡。
旅游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旅游业的有效性正在成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研究者及各级党政机关关注的重要议题,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同旅游业和支持旅游业。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已是不可争议、不容置疑的事实。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史证明,凡是现代化国际性程度高的发达都市,其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所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60%以上,甚至高达70~80%。譬如,香港特区为73.2%,新加波为69.85%,东京为72.5%,巴黎为72.7%,伦敦为85.0%,纽约为86.7%,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实践证明,旅游业是充分市场化的外向型综合行业,既有经济性,又有文化性,还有相当的政治和外交色彩。据调查,近20年来仅仅一个小小的桂林就有150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600万人参观游览;桂林先后和日本的熊本、新西兰的黑斯廷斯、美国的奥兰多等城市结成友好城市;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香港特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著名专家、学者来桂林举行过近200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激活了桂林的市场经济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贸易创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9.35%;有的企业借助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外商合作,使自己扭亏为盈,有的商户还成为桂林利税大户。在各类会议期间,到桂林的代表和富商及随行人员多达万人。有时甚至达10万人,全市各宾馆、饭店、招待所无不爆满,交通业、商贸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都大有创收。
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市场。旅游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刺激着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飞跃,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对推动酒店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旅游业对工艺制造业、轻工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收入调查问卷中,旅游中的游客买工艺纪念品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高达98%。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就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旅游激活酒店业的经营与飞跃
在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业中,中国的酒店业是开放程度最高而且相对成熟的行业。在大中城市和旅游发达地区,饭店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与旅行市场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长将会给我国的酒店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同时,由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构成的公民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将会成为全球酒店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市场基础。事实上,中国正在从一个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客源地的复合角色转化。这一变化在一些细分市场如商务、度假、休闲、老年人市场表现得更加明显,并最终可能影响全球旅游酒店业的宏观基本面的变化方向。中国现有12600余家星级旅游饭店,而全部的旅游住宿机构共有近29万家。如此庞大的供给存量注定了它的一举一动都事关全球酒店业的均衡态势的走向。
研究表明,与酒店产业供给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分别是经济总量和国际商务活动的活跃程度。也正是在这两个变量上,旅游业为中国酒店产业的繁荣与扩张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要素支撑。韩国对外经济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报告表明,中国在全球出口量占第一位的商品数目明显增多,2004年已达到774件。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外依存度也高达70%。经济增长和商务活动的频繁为中国酒店业提供坚实的市场空间。最近两年,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热点有以下几个:一是经济型酒店,二是文化型酒店,三是分时度假休闲型酒店。尤其是经济型酒店,它的发展反映了市场的新需求,尤其是日益扩大的国内旅游需求。目前,这一发展的领航者却是国内一些旅游集团。它们从一开始就是
以“品牌”进入,以“连锁”的方式扩展,以建立网络为战略的经营手段。如总部在北京的家快捷(HOMEINN)和总部在上海的锦江之星,都是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新秀。而这些酒店的发展,都受益于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还有一些酒店是以文化为主题,休闲为品味,以温泉、健身为特色的度假酒店,如新会古兜温泉和四川的九寨天堂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旅游带动交通业的发展
交通对于旅游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门,通常所说的现代旅游业和现代交通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对于什么是旅游交通,理论上可以定义得很清楚,但实际上却很难截然公开。对于旅游交通的定义,人们是这样认识的:所谓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所需交通运输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与现象的总称。在内涵上,旅游交通借助飞机、车、船和机场、车站、港口、码头等交通运输设施,从事运送包括旅游者在内的旅客及其行李的社会活动,这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业的必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发展的每一次较大的飞跃,都与交通条件的优化分不开。从整个旅游历史发展进程看,交通始终起着支配作用。交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两年来,围绕旅游业的发展,空中、陆地(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和水上交通业都在瞄准旅游业的发展而调整着自身的运行方式和网络布局,其中,发展的力度最为明显就是民航业。有关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国内有157个机场在运营,2000~2005年间,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运营的航空公司从63个增加到83个,每周的航班数从10938个增加到29798个,飞机座位从1731298个增加到4681428个,航班数和座位数年递增率达22%,而国际平均水平为5.7%。到2005年11月,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主要飞机制造商的关注,中国成为未来20年民航客机需求最大的市场。据空中客车公司的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需要购买1316架客机,而波音公司的预测,则需要2600架。仅在2005年下半年,中国主要航空公司就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签订了购买220架客机的合同,协议价格超过140亿美元。另外,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是最近两年的一大热点,到现在已有10多家国内民营企业或企业联盟获得了经营民航的执照,至少有5家民营航空公司已开始运营。中国突破民营资本进入民航运输业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旅游交通的方式和档次,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国的目前情况来看,铁路是影响人们旅行的最重要交通方式,铁路干线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进而在铁路发达地区,旅游业率先发展了起来,铁路附近地区的旅游资源也首先得到了充分开发。从大多数省份的具体情况来看,最先开发的主要旅游区,几乎都分布在铁路附近地区。
高速公路的出现,使得公路运输异军突起,特别是旅客运输,几乎存在起越铁路运输的态势。随着经济社会印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交通的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将与目前国际接轨,由汽车作为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
发展旅游提供就业
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对多数地区而言,由于受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人们的教育水平总体不高,缺乏与发达地区人们竞争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区如能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将有利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一人,就能给社会其他行业(交通、通讯、建筑、商业、园林、副食品生产等)提供5个就业机会。由此可见,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和就业容量大的特点,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使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人数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午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对记者说:“新农村蕴藏着中国旅游业的‘新天地’,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它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而且可以改变人的“愚昧”,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的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一些当地百姓与游客所带来的新的信息与观念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的融合中,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他们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娴熟;旅游业不但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他们治了贫困的“穷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但使他们的物质文明程度有所提高,而且也使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飞跃。
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比较丰富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在旅游脱贫、旅游致富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抓好旅游产业的互动,带动与加大相关产业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收入,才能使餐饮、娱乐、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发展迅猛。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只能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优势的旅游市场,利用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激活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推动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有十分丰富并有一定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将成为优选的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推荐访问: 杠杆 拉动 看点 整个世界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