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六安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

六安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19 16: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六安市旅游业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安徽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战略背景下,六安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市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增加,旅游人数和收入不断增加,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拟对六安市人才资源调查分析,总结本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引进人才,准确人才定位,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 六安市

六安市旅游局2010年组织了《六安市旅游人才资源统计工作》调查统计工作,向六安市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点)、管理部门等主体单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和统计,共收到98933人的相关数据。

1 六安市旅游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1 旅游人才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 旅游人才数量与旅游产业规模不相适应,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据安徽大学“安徽旅游人才调查统计课题组”进行的全省地市旅游人才数据统计,六安市旅游人才占全省比重为3.72%,排名第10位[1]。这与六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严重不协调的。六安市旅游人才在各县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金寨县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区域。

1.2 旅游人才素质能力不强 从统计数据表明,旅馆业、餐馆企业和旅游商店占了各行业人才总数的90%以上,由此可以表明六安市旅游人才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接待服务业中,像会展策划、旅游规划和旅游市场开发营销人才等旅游新业态、新兴产业的旅游业所需人才,还是非常缺乏的。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六安市旅游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的人数最多,占了人才总量的81.08%。旅游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比例失衡,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旅游人才比例很低,而中专和大专学历比例较高。

1.3 旅游人才结构不均衡 目前安徽省并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职称评审体系,六安市旅游从业人员中未参加职称评审的旅游人才占很大比重。没有职称的旅游从业人员有75614人,占总数的76.43%。

1.4 旅游人才队伍人员流动性大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对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分析和旅游企业走访,六安市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特别是高层旅游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1.5 旅游人才培养能力不强 六安市目前没有旅游专业院校。旅游专业在皖西学院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高校的不同系院设置,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只有少量的是旅游专业科班出身,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不是搞旅游或学旅游的从而导致旅游专业培养的缺乏专业性。

1.6 主管部门支撑服务不足 旅游主管部门按职能界定在旅游经济发展中主要承担规划、管理、服务等职责,但在旅游业发展实际中又涉及方方面面,其设定职能与履行职能不一致,特别是市县区旅游部门管理人员太少,人才规划和信息化服务不到位,管理力不从心。

2 六安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进对策

2.1 政府部门要完善旅游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 ①制定符合旅游业实际的人才优惠政策和引进机制。大力营造与不断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凡是符合人才引进政策的,一律准入。②协调人才的区域合理分布与流动。旅游主管部门要推动相关部门制定鼓励人才到旅游欠发达县区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手段进行调控,均衡人才分布。③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开设培训基地,地点可以为设在高星级酒店、市内重点学校、知名度高的旅行社、重点旅游景区。有计划、有重点的对管理型、技能型人才进行在岗培训。

2.2 旅游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 ①加强校企合作,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旅游人才。②以“事业、待遇、感情”留人。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实现旅游人才和企业双赢的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合理地指导旅游人才职业兴趣的开发和她们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方向,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2]。培育员工归属感。员工是感情动物而不是劳动机器,因此必须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加大员工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度,员工有机会参与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员工才会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才能激起更大的热情[3];企业领导人应该学会“表扬”和“赞美”员工,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被称为“精神薪资”。能弥补物质上的不足,使旅游企业能留住人才[4]。③完善旅游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才的个人需求,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单一的激励机制不能增加,满足旅游人才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追求。改进激励机制,更好的调动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积极性,使高素质旅游人才在推动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自我价值[5]。

3 旅游院校积极拓展和完善旅游人才的培养

3.1 积极扩大旅游专业招生规模 各类大中专院校,要根据六安未来几年的旅游人才规模和需求特点,逐步扩大本科生、专科生和职业中专旅游专业人才招生培养数量,提高旅游行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2 积极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与模式的创新 第一,提升本科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定位,深度挖掘本科人才培养模式。①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由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开设缺少学校及区域特色。培养出来的本科生毕业后无法面对职业高中和中专毕业生的竞争,也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用人需要。在当前形势下,培养旅游职业经理人,才是旅游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②培养方向。要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服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旅游管理、人文地理、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硕士学位也适宜在旅游局等政府部门、规划设计单位、旅游企业工作。③培养模式。首先,旅游本科教育应夯实基础,重视通识课程,设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可以采取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是教师以一系列案例来重新展现一定的情景,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适应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旅游本科教育要求。其次,旅游本科教育应培养技能,加强实践教学。应全面加强实践教学,整合实践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6]。再次,旅游本科教育应开设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第二课堂。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导游课程、饭店课程、景区课程、旅游课程等旨在全面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第二课堂。

第二,高职院校发展新型旅游高职教育理念,创新高职人才教育模式。①培养目标。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熟练的旅游服务基本技能,具有良好旅游基本理论和业务素质,同时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②培养方向。旅游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向旅游企业单位输送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性员工、企业基层员工和应用型中层管理人员。③培养模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旅游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实训中心,兴办产学结合的产业,为旅游从业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3.3 着力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作为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要力量,在人才开发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和导向性作用,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日趋重要。六安市及周边省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培养层次也比较齐全,从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都有。但是各院校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就业时大都选择改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旅游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根据不同培养层次,侧重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

参考文献:

[1]章尚正,周伟伟.安徽省旅游人才结构特征与优化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09).

[2]严如刚.对旅游人才职业生涯管理的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2).

[3]杨时彦.论漳州市旅游业人才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4]张文贤.如何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论高科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导报,2001(10).

[5]吴惠智,凌善金.安徽省潜在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旅游院校的教育发展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27.

[6]陆林,黄剑锋,张宏梅.基对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0(08).

推荐访问: 队伍建设 对策研究 人才 旅游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