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经济经贸发展的产物,是中西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沟通中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化友谊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是人类历史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丝绸之路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全新的当代价值已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建设的强大文化依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各国共同繁荣的世界梦,进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而积极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文化变迁;当代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都是狭义的,起源于中国古代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出于联合大月氏等国以“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需要而未能达成,几经周折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无意中却首开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以中国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陇西、河西走廊、过天山南北,通往中亚、南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沿岸城市的陆上通道,被司马迁评价为“凿空之行”[1](此路以区别日后另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是连接古代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和政治、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横贯亚欧大陆,东西长约1万公里,南北辐射宽度约3千公里,在当时的输出物品中,最典型的是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形成对促进沿线国家丝绸贸易发展的同时对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广义的丝绸之路除上述路线外,还包括游牧民族迁来徙往的草原交通路线和通向中亚乃至欧洲的海上交通线[1]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1877—1912年)》(China—meine Reise—Ergebnisse)最早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并为中外学者广泛赞成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对丝绸之路做出定义:“商品交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东西方对话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清华大学著名学者张国刚考证:“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汉唐时期,丝绸不仅是北方陆路交通线上的主要贸易品,也是中国政府赐赠西方国家的重要礼品。……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丝绸还未成为主要贸易商品之前的远古时期就已存在。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出现正是这种交流的具体表现,它们可谓丝绸之路的前身。”[3] 有考古研究证明,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大量用和田玉制作的玉器,表明公元前12世纪“玉石之路”就已存在。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欧洲人已经有中国的丝绸[4] 。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拓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汉书·张骞传》称:“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往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5] 张骞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前后两次出使西域,长达17年,行程万余里,沿途历尽艰险,备尝辛劳[6] 。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方后世之人,将他誉为“中国哥伦布”,这与司马迁《史记》中张骞“凿空”的说法一致,都是开创新纪元[7] 。随后汉朝屡次派出使节频繁经此路出使西方,加强了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密切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及西方国家的交流往来。各国使者、商人往来络绎不绝,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由张骞出使西域所开通的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以及中亚西方国家经贸文化交流之路,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直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从西域返回洛阳。班超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丝绸之路上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得以发扬和流传。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甘肃、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8] 。进而联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一条陆路通道。进入新疆之后,使分成三路:一路沿昆仑山北麓,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称为南道;一路顺天山南侧,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伊朗和波斯湾等地,称为中道;一路经天山北侧,过伊犁河向西通往地中海各国,称为北道。根据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自然特点,可将其分为东、中、西三个路段。东段指以长安(洛阳)为起点至敦煌以东;中段指敦煌以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中亚东南部,地跨中国西端、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西段指葱岭以西的路程,经过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拉克、敘利亚、意大利、埃及等数十个国家的广大地区。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悠久,从先秦、秦汉开始就一直发展演变,历经千年直到明清,包括了最早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后来发展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并非一条直线,而有多条路线,根据其实际的自然地理状况,主要有:(1)张骞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中亚,通往西亚、南亚,西可达地中海沿岸直至罗马的最重要商道。(2)“草原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西亚、欧洲,又称“皮毛之路”。(3)“西南丝绸之路”,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通往中亚的道路。唐代时从长安出发,经甘肃、青海到达西藏,并通往印度的“唐蕃古道”;还有从云南、四川经缅甸或西藏通往印度的“茶马古道”,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4)“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唐宋时期最为繁盛,到了明朝初期达到了辉煌阶段,明中叶时期因为海禁而开始走向衰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以南海为中心(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分别通往三处不同方向:第一条通向东南亚诸国,第二条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第三条经南亚、阿拉伯至东非沿海诸国。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最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推荐访问: 丝绸之路 变迁 当代 价值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