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新时期中国双簧管艺术民族化发展路径

新时期中国双簧管艺术民族化发展路径

时间:2022-05-20 1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双簧管是一门历史悠久、表现力丰富的西方器乐艺术。自20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就开始了双簧管的民族化改造历程,并取得了累累硕果。新时期下,需要从创作、演奏、教学和推广等多个方面,继续推动双簧管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在世界乐坛上彰显中国双簧管艺术独特的品质和风貌。

[关键词]中国双簧管;民族化;发展历程;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110-02

一、中国双簧管艺术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双簧管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整体来看,可以明显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时期,国家文化部门曾邀请德国、捷克的演奏家来中国讲学,全国各地也先后成立了多个管弦乐团,涌现出了第一批专职的双簧管演奏员。同时,以黎国荃、章律、辛沪光为代表的作曲家,也尝试改编和移植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双簧管作品,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础。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特殊情况的影响,该时期的中国双簧管艺术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中,一度被禁止创作和演奏。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双簧管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在创作方面,先后涌现出了《喜讯传到瑶山寨》《大青山之歌》《天山的歌儿向北京》等诸多佳作。在创作方面,一些演奏者也根据实际演奏需要,对民族吹管乐器的技法进行了有机借鉴,中国双簧管艺术的民族化风格已初步形成。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世纪前后,随着双簧管音乐家协会的成立,创作、演奏、教学等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涌现出了《陕南素描三首》《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庆丰收》等佳作,而且一些优秀的演奏家也在国际大赛上脱颖而出。青少年学习双簧管的人数也逐年递增,高校已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双簧管艺术大国,对世界双簧管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双簧管艺术民族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国双簧管艺术发展的需要

双簧管是一门西方艺术,其存在和发展都是植根于西方文化语境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大差异。在传入中国后,要想让中国观众认可和喜欢,就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西文化的隔阂与差异,使其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审美追求、精神内涵的音乐形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化是这门西方艺术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且这方面也是有过成功例证的,无论是钢琴、小提琴等器乐艺术,还是歌剧、音乐剧等声乐艺术,都通过民族化改造才得以生根发芽,直到今天的硕果满园。也正是双簧管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二)世界双簧管艺术发展的需要

一门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创新、融合中才能得到传承。如果关起大门,故步自封,则必然会走向消亡。双簧管艺术虽然是起源于西方的,但是同样需要来自其他地域、民族的新鲜血液,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丰富。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有着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通过民族化发展和民族风格的形成,可以推动中国音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双簧管的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力等得到新的扩展,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这门艺术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三、新时期中国双簧管艺术民族化发展的路径

(一)创作的民族化

艺术作品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继续推动双簧管民族化发展历程中,必须以量多质优的作品为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且在创作方面,前辈音乐家们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侧重。首先是创作题材。题材是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民族化的中国双簧管作品,一定是以民族题材为基础的。在之前的创作中,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改编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下一步的创作中则要重点突出时代化、生活化色彩。应主动选取可以反映时代风貌、审美、主题的素材,保证作品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推动双簧管艺术的普及。在创作技法方面,之前很多创作者,都对双簧管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在今后的创作中,一方面要对已有的技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则应继续探索新技法,继续从民族民间音乐这种宝库中挖掘,尽快形成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给更多创作者以科学的指导。再次是审美追求。民族化双簧管创作,绝不是单纯地对民族音乐素材和技法的借鉴,更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景交融、叙事相生、空灵飞动等,通过这些特色追求,带给中外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二)演奏的民族化

演奏是继作品之后的二度创作。也只有通过民族化的演奏,才能与民族化的作品相适应。具体来说,一方面,双簧管艺术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技法体系,这是需要充分尊重和有机继承的;另一方面,在中国民族民间音樂中,也有多种吹管乐器,可以给双簧管演奏以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如颤音,这不仅是双簧管演奏的重要技法,也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乐器竹笛、箫的演奏中,而且多用气颤音。又如滑音,无论是上滑音、下滑音还是指滑音,也都是中国吹管乐器中的常用技法。所以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实践中,一方面根据乐曲的实际表现需要灵活处理,另一方面则要主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并掌握一门民族吹管乐器的演奏,便于个人对比、揣摩和创新。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演奏质量,对于演奏者的个人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还应该推出一批以演奏中国曲目为主的演奏家,展示中国双簧管作品和技法,成为中国双簧管艺术的代言人。

(三)教学的民族化

一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依靠教学来实现。从当下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学习双簧管人数最多的国家,涵盖了中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人等多个年龄段。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习者树立起民族化意识和追求。具体来说,首先是理念方面,要引导学习者认识到双簧管民族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对为什么要民族化发展、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其目的何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对此一个有效渠道就是中国双簧管作品的鉴赏,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聆听,感知中西两种作品的差异,体验中国双簧管作品的独特魅力,获得认同感。其次是内容方面。当下,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双簧管教学,仍然是以西方作品为主,这对于这门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加大中国双簧管作品在教学中的比重。一方面,要将一些成熟、优秀的作品广泛应用于专业教学中,并在演奏数量、质量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则应该针对业余学习者,推出一部分民族风格练习曲和难度较低的作品。最后是活动方面。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在舞台实践中广泛应用中国双簧管作品,如举办中国双簧管专题演奏会、邀请赛等。只有通过双簧管学习者这个最庞大的群体,认同并践行民族化理念,民族化发展才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四)推广的民族化

推动中国双簧管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并非是自娱自乐,而是对中国和世界双簧管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要通过积极的推广,让中国和世界观众了解中国双簧管作品和中国双簧管演奏家,使民族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具体的推广路径上,要牢牢把握住两个契机:一个是对新媒体的充分利用。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全人类的工作、生活等产生了巨大变化,也为中国双簧管艺术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应借助网站、移动互联网终端等,对中国双簧管艺术进行广泛的宣传。如建立专题网站、开发手机app等,对中国双簧管艺术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和介绍,借助新媒体所具有便捷性、交互性等优势,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另一个是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对世界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音乐文化更是一个先行者,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在沟通民心、求得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双簧管艺术也要把握住这个契机,积极参与到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中,借“一带一路”之东风,让中国双簧管艺术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结 语

综上所述,纵观世界音乐发展史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音乐艺术,在进入一个新的地域和民族后,都要经过一个民族化改造的过程,方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双簧管艺术进入中国也不例外。20世纪上半叶,双簧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也开始了民族化发展历程,到今天已然是硕果累累。当下,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交融更加密切和深入,并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双簧管艺术要想在文化竞争中立足,并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价值和风貌,仍然要将民族化作为必由的发展之路。需要在现有的成功基础上继续前行。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从多个角度对具体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宏观思考。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双簧管艺术一定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孙 磊.中西方双簧乐器演奏艺术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2]宋 鹏.对我国双簧管艺术民族化的理性思考[J].音乐创作,2016(07).

(责任编辑:崔晓光)

推荐访问: 民族化 双簧管 新时期 中国 路径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