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有效拓展中学音乐课程内容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有效拓展中学音乐课程内容

时间:2022-11-13 08:1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该单元教学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课堂上引入福建南音乐器知识,穿插现代音乐学对于传统乐器的新观点,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将南音乐器知识引入普通中学音乐教材《八音之乐》单元,有利于对教材学习进行必要补充,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将素质教育方针贯彻于音乐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材 八音 南音乐器 分类 教学模块

引 言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普通中学音乐课中的基础音乐知识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依靠教师的引导,立足于自主学习,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因为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原因,缺乏课外自主自主学习能力,且对于本地民间音乐知识知之甚少。提倡学科综合、课内外综合是《素质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强调教师不但要学会“教教材”,更要学会“用教材”。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的教学内容,以故事、知识讲述,民族乐器听辨与乐曲欣赏为主要线索。该单元第一课时大纲即要求学生掌握“八音”的基本概念,进而分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乐器的制作材料和代表乐器的音色。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乐史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笔者认为:该单元教学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课堂上引入福建南音乐器知识,穿插现代音乐学对于传统乐器的新观点,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笔者在进行《八音之乐》课程教学时,即为之设计了两个教学模块,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本文拟以此两个教学模块为例,初步探讨怎样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课本与本地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同时,充分开发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努力保护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一、福建南音与南音乐队简介教学模块

(一)南音简介

艺术学理论中的“边缘储存论”指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推动了新旧文化层更替的同时,旧文化层中的某些文化因素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却仍然在相对保守、边缘的地区保存着。边缘性的地域文化基因促成了地方文化古朴、厚重的基本特质。

南音又名“南乐”、弦管”,缘起于福建泉州,发端于中原雅乐的正始之声,而广纳唐宋曲牌、元曲、弋阳腔、昆山腔,兼汇异域音乐、本地音乐、宗教音乐等诸种音乐元素,具有多元融合的系统特点。

(二)南音乐队简介

乐队是集合若干乐器进行演奏的团体。南音乐团规模较小,形质与古代雅乐乐队相仿,分“上四管”和“下四管”即丝竹乐队和吹打乐队两种编制。主要有洞箫、琵琶、二弦、三弦、品箫(曲笛)、嗳仔(中音唢呐)、拍板、响盏、四宝、狗叫(小镗锣)、铎(木鱼)、双玲等。最主要的五件乐器南音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拍板可组成自由小型乐队。传统南音乐队有固定的形式,注重旋律进行,采用传统的骨干音“加花”,如颤音、波音、打音、叠音等手法进行即兴表演,或以横向旋律的节奏型作演唱伴奏。

二、南音乐器的分类教学模块

(一)中国传统乐器与南音乐器

乐器是音乐表现的手段和工具。中国传统乐器是为中华音乐文化的器物标示。自《周礼》中首次提出“乐器”一词,传统乐器有记载的就有1000余种。中华文化具有较大的容忍性和包容性,乐器源流各有不同。本土乐器大都名称只有一个字如磬、萧、琴、笛、笙、埙等。外来乐器,大多为西域诸国流传而来,名称一般在两字以上,如唢呐、二胡、排箫、扬琴、琵琶、箜篌等。中国传统音乐中较少有纯器乐合奏,常与说唱、舞蹈、戏曲、民歌结合在一起。南音乐器与传统乐器一脉相承,与“照古音”演唱方式一道,体现出婉约流畅,舂容大雅的“雅乐”风范和丝竹乐韵味。

南音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其乐器也保留古代乐器的风貌。早在西周时期,《周礼》按照材质把乐器分为“金、石、土、木、革、丝、匏、竹”八音。南音演奏中“金”属乐器有:叫锣、响盏、铜铃、狗叫等。“革”属乐器为鼓类乐器,如扁鼓等。“木”属乐器有:拍板、木鱼等。“丝”属乐器为:琵琶、三弦、二弦。“竹”属乐器主要为:洞箫、品箫(笛子)、南嗳、四宝等。南音演奏以“丝”属乐器和“竹”属乐器为主,音响较为委婉低沉,柔婉细腻、单线程旋律的音乐形态特征,是其线性乐思的表达。

(二)南音乐器的分类

近代以来,音乐学界开始把中国民族乐器分为四类:吹管乐器 、拉弦乐器 、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本模块引用当代乐器学的观点,根据不同发声方式与振动原理,把乐器分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五大类。

1、弦鸣乐器

南音琵琶又称“南琵琶”、“横抱琵琶”,属曲颈琵琶一种,与始自西晋的弹拨乐器“阮”近似。南音琵琶一般作为乐曲骨干音伴奏乐器,由波斯、印度等国家乐器源流演化而来,演奏时采用横抱姿势。弹奏技法以点、挑为主,变化其速度及次数 ,产生各种指法。其乐器形制、演奏姿势与开元寺古“飞天乐伎”,唐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女琵琶弹奏相似,延留了唐、五代弹奏之风气。南音三弦又名“弦子”,由秦汉时代的弦乐器衍变而成。明初流行于江浙闽一带,一般为骨干音伴奏乐器。南音二弦不同于二胡,与古代奚琴(即嵇琴)有一定渊源关系,利用弓拉琴弦演奏,形质与板胡相似。

2、气鸣乐器

南音洞箫是上四管的主要乐器,用整根紫竹制作,与汉代“长笛”一脉相承,盛唐时期乐府与宫廷演出即出现。南音洞箫因长度以一尺八寸为标准,也专称“尺八”,形质仿照古制一般为十目九节。演奏时采用波音、叠音、打音的技巧方法,能独奏《南乐洞吹》、《渔歌》等现代乐曲。嗳仔又称“小唢吶”,音色奔放嘹亮,是音高最高、音量最大的体鸣乐器,常在演奏套曲时担任主奏乐器,用于表现热闹喜祥的乐曲。

3、体鸣乐器

南音拍板又称“绰板”、“檀板,由唐玄宗时乐工黄幡绰而得名,形制与五代拍板相近,主要用于控制节奏,指挥乐队。响盏、叫锣、四宝、声声、扁鼓等作为节奏伴奏乐器。响盏由小锣放置于筐中制作而成,以小锤敲击,音响轻快活泼,主要为南琵琶打击节奏。叫锣由木鱼连接小锣制作而成,木鱼敲第一拍,而小锣敲第二拍,反复进行。四宝又称为“四块”,为小竹片利用振动,产生音响。

结 语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将南音乐器知识引入普通中学音乐教材《八音之乐》单元,有利于对教材学习进行必要补充,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实现课内外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音乐和本地民间音乐的兴趣。有利于推动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延伸,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逻辑性、联系性和趣味性因素。有利于将素质教育方针贯彻于音乐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创造潜力。(作者单位:泉州市第十中学)

参考书目

[1] 彭松涛:《谈南音的历史》[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版

[2] 孙星群:《福建南音探究》[M],福建: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3] 课程教材研究所 音乐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人教版)教材教科书音乐(简谱)八年级下册初二(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9月第3版

推荐访问: 音乐 课程内容 课堂 拓展 传统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