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我国数量最多的区域中心城市为省域内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中心城市的发展将是新常态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今后区域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将更多地体现为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发展像湖南常德这类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有效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常德
Abstract:Central citi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robust growth points in futur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boasting the largest number in China, are centers in various provinces. Development of these central cities will b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In the fu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intra-regional competition will be more reflected in that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thus to develop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like Changde is a realistic choice of effectively promoting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central city;regional central cities;Changd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5-26(5)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中心地位和功能的城市。从中心城市的这一界定出发,结合我国行政区划、城市化水平、城市影响力实际,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一般可以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跨省区中心城市、省域性中心城市和省辖内中心城市4个等级。但数量最多的则为省辖内中心城市,即省域内除省会之外的地级市和自治州府等所在县级市,它们是我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单元,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推进这类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发展,是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要,是促使这类城市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迎接新常态实现新跨越的理性选择。湖南省常德市就是这样的一座区域中心城市,它是我国中部地区省域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也是晋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环长株潭城市群重要成员。因地理区位与成长历史的分异性,常德既是我国中部地区传统农业大市,更是国家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边际引领城市。面对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激烈角逐,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常德位要任重;推进跨域扶贫开发,常德地利运济。这都需要谋划新的发展战略,从而激发像常德这类区域性中心城市振翮腾飞新能量,增强新常态下区域性中心城市科学跨越发展新活力。
1 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的战略定位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以什么样的心态、定力和策略对待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能否稳步坚实地走进“新常态”的关键。面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机遇,以及经济发展差距的挑战,常德应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能级提速为重点,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突出城镇带动、产业升级、文化创新、生态保育、福址共享,全力破解发展瓶颈,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把常德建设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品质、善德风范、桃源意境的创富之域、水韵之都、浪漫之城、诗意之乡、智慧之市。
1.1 形象定位:桃花源里的城市
“桃花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主体要素,是常德最深、最厚、最具感染性、最富吸引力的城市发展战略之魂,也是常德最具个性的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定位。如何塑树并张扬该城市形象,有效放大中华民族世代子孙心灵深处共同认知的记忆符号,不仅是常德城市形象推广的重任,更是带动常德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常德应以国际化视野的全球眼光,通过老城区的提质改造、新城区的精规妙建、桃花源景区的功能升级,营造并彰显城市“大桃花源”的独特风貌魅力。同时,以市区外围的河洑山、太阳山、德山三道绿色屏风和缠绕城中的沅江、穿紫河和柳叶湖三大水系为主要载体,依托有山有水、远山近水、山水交融的水乡特色,将生态宜居宜业理念深融城市空间规划与项目创建之中,把常德建设成为有观感、有体验、有韵味、有尊严的绝版大美“桃花源”。
1.2 功能定位:生态优宜家园、现代产业强市
近年来,常德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殊荣,常德城市风貌日益良好,市民素质逐步提高,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常德的城市建设应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以完美社区、完美乡村、完美产品建设为抓手,持续营造山、湖、江、城辉映的优宜家居生境、清洁高效的安全制造基地、跨域辐射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云集成的国际文创品外包衍生空间,不懈提升城市品质,将常德努力建设成为适宜住家者居住、旅游者休憩、投资者创业的生态宜居家园,大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与综合竞争优势,加速缔造对接长株潭、呼应大武汉、辐射武陵山的现代产业强市。
1.3 品牌定位: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
1.3.1 国际化
人间仙境桃花源、获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常德诗墙、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中国之最)的太阳神像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人文景观是常德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力资源。桃花源不仅是常德的桃花源,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桃花源,应把桃花源营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太阳神不仅是常德太阳山的太阳神,更是世界的太阳神,太阳山应以世界“太阳文化第一山”为目标取向,将太阳山营建成为世界太阳神祭祀朝拜圣地、国际太阳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硅谷。2013年,常德市提出将常德建设成“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大力发展休闲类旅游项目,培育休闲产业,打响休闲品牌,创建休闲城市,将为常德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1.3.2 区域化
湖南作为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区划主体与主要战场,涉及37个县市区,常德石门县跻身其中,桃源县被纳入武陵山湖南省片区规划范围。作为连接湖南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边际引领城市与东缘门户,常德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湖南省武陵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5个次级中心城市中唯一不与长株潭接壤的边际城市,常德是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支撑板块和边际能量吸聚场,向东南,常德可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既承接长株潭的外层辐射,又承担着将长株潭辐射效应向大湘西区域传导的梯度转移使命;向北可对接大武汉城市经济圈,向西可连贯成渝经济圈,接受三大经济体的辐射并整合形成新的辐射源,实现省际跨域均衡协调发展。
1.3.3 本土化
从地理区位看,常德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不仅是泛湘西北地域承东启西、纵横南北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传统商贸物流中心和新型工业、旅游服务、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是辐射带动泛湘西北区域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旅游区位优势十分显要,太阳山森林公园西邻大武陵旅游经济圈,是武陵山旅游观光“一大九小”大通道旅游精品线路和梵净山——凤凰——张家界——桃花源走廊的重要门户,本土更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遗迹,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品牌魅力。
2 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
没有战略重点,战略目标的实施就要大打折扣。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区域城镇集群化纵深演进的宏观背景条件下,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把握战略重点,下好改革一盘棋,这对整合资源要素,打造经济升级版,形成区域增长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应从常德战略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谋划新格局,确立新愿景,重塑新动力,推进新跨越。
2.1 强化三大战略布局
2.1.1 市域布局集群化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根据常德市域城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未来常德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应加快推进市域布局集群化。形成“一核、两圈、五轴”的空间格局。其中,“一核”即常德市中心城区,构建东达鼎城区谢家铺镇、南接鼎城区丁家港乡、北至鼎城区蔡家岗镇、西连桃源县枫树乡的大常德主核区;“两圈”即常德城市圈和津澧城镇圈;“五轴”包括三条一级发展轴和两条二级发展轴,三条一级发展轴分别是沿常张高速公路和常长高速公路的西北-东南向城镇发展轴、沿常岳高速公路和常吉高速公路的东北-西南向城镇发展轴、沿二广高速和市域南北向高等级公路的城镇发展轴;两条二级发展轴指沿澧水流域和S303省道的城镇发展轴以及沿S205省道的城镇发展轴。
2.1.2 集群布局一体化
新常态下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集群融合力。应重点明确常德城市圈和津澧城镇圈两个城市圈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常德市区为中心,逐步与桃源、汉寿、临澧等主要城镇实行集群一体化发展,构建常德“1+3”城市圈,形成常德市域发展核心增长极,聚集容纳全市65%以上总人口和70%以上的城镇人口规模,其中常德市区城镇规划控制面积500平方公里,桃源、汉寿、临澧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左右。以津澧一体化发展为中心,构建津澧城镇圈,形成常德市域发展次中心。
2.1.3 城市布局组团化
优结构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优结构体现在城市发展上,就是要优化城镇空间组织模式。摒弃滩大饼式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适应新常态的理性选择。以常德主城区特有的“三山三水”(沅江、穿紫河、柳叶湖及太阳山、河洑山、德山)为绿色生态走廊,着力营造柳叶湖生态新城先导板块、德山产业新城提升板块、江南空港旅游新城融合板块,形成“一中心三板块六大绿色生态走廊”的城市空间组团结构。
2.2 加快三大转变步伐
2.2.1 加速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2012年,常德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55.5%和39.2%,分别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GDP的拉动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未来常德要实现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首先须以现代市场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农业组织结构,以现代化设施装备提升农业生产力,以现代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竞争优势,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力推进农业深度产业化与农村生产方式现代化,把常德建设成为国家级粮棉油禽鱼猪重要生产交易储运基地、地域性珍稀物产及生态园艺观光体验基地和高附加值安全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市。其次,应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强大骨干企业与培育产业链并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将常德建设成为泛湘西北区域的加工制造中心和创新孵化基地。再次,需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以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产业带动力等为主的文化创展园区、区域科教中心、金融支撑平台与时尚消费业态。
2.2.2 加速由工业弱市向创造强市转变
2013年,常德三次产业比为14.3:48.7:37.0,一次产业比重高出全省1.6个百分点,比岳阳、湘潭、株洲分别高出3.4、6.2、6.1个百分点,在环长株潭“3+5”城市群八个城市中,产业结构优势度位居倒数第三位。为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应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以四化两型为导向,实现由工业弱市向创造强市转变。首先,依托农业大市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产业,将工业产业链条更多地融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开发之中,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其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壮大核心企业与骨干企业,增强内源型经济;再次,切实优化招商、扶商的引资引智环境,营造兴商、富商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亲商、安商的社会生活环境,建好招商引资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外源型经济;第四,加大全社会、全行业、全要素科技投入,加快合作创新、集成创新和孵化创新,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通过内外型经济的能级提升和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向创造强市迈进。
2.2.3 加速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51.3%,初步进入城市社会。常德市城镇化率至2013年仅达44.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也低3.46个百分点,分别比岳阳、湘潭、株洲低6.3、10.61、15.6个百分点。常德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任重而道远。未来常德城市的跨越发展,不仅要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推进农业产业化,更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以城乡规划统筹、基础设施覆盖、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突破口,优化整合城乡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社保等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发展转型。
2.3 把握三大战略愿景
2.3.1 新常德
随着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深入发展,常德“1+3”城市圈(常德城区+桃源、汉寿、临澧)的融合发展,常德自身城市建设的跨越发展,常德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关键时期。新常德未来的发展应注重以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审视现实,前瞻未来,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科学修编,严明管控高速公路环圈内50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资源,依托德山、太阳山、河洑山和沅江、柳叶湖、穿紫河“三山三水”的自然生境资源,持续坚守沿江发展和环湖发展并重原则,统筹江南、江北发展规划,形成“一江两岸、环湖崛起”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缔造以现代工业文明、现代城市文明、现代生态文明为特征的新常德。
2.3.2 新产业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从国际经验教训来看,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常德市未来产业的跨越发展应以园区为平台,加速强大烟草、装备制造、食品、有色金属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纺织、建材、造纸、盐化工四大传统产业集群,积极催生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现代金融三大现代新型服务业集群。坚持兴建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创造大品牌,重点建设1个千亿园区、1个千亿产业集群、10个销售规模过50亿的企业,夯实宜居、宜游、宜业城市的重要产业支撑基础。
2.3.3 新跨越
作为正处于加速发展爬坡期、全面小康攻坚期和生态建设提升期的常德,必须深刻认识中心城市引领对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重大意义。常德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中重要的一极和辐射带动武陵山片区的桥头堡,既要立足国家战略,担当先锋劲旅,也要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练好内功,建立起科学跨越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探索出一条“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路径,成为引领武陵山地区共生成长的先锋城市。
3 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的战略路径
面对国内城市化进程中后期发展的终极机遇与诸多挑战,社会资源聚散流速日益加快,市场配置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城市层级功能势差逐步明晰,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下,要把握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为像常德这样的内陆型中心城市应提升新常态下的战略定力,矢志高远,励精争锋,务实图强,切实把城市做美、把产业做强、把民生做好,在加速科学跨越中奋勇实现后来居上。
3.1 坚持产业优化,建设富强常德
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作为推动常德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建设现代常德的基础和支撑。常德应以“两型”产业为导向,以工业走廊为载体,突出把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围绕烟草、医药、造纸、食品、纺织、新材料、机械制造等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产业、园区。把以德山经济开发区和灌溪产业新城为核心,汉寿开发区和桃源创元工业园及沿江工业走廊城镇群为支撑的工业走廊打造成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辐射湘西北发展的动力源。以“智慧城市”为导向,以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切实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实现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促进文创、信息、电子、物流、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3.2 坚持科教优创,建设智慧常德
随着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启动,具有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特征的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新示范。尤其随着网络帝国的加速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常德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智慧之城,屈原、宋玉、车胤、春申君、宋教仁、林伯渠、丁玲、翦伯赞等历史智慧名人给常德留下了众多智慧精神的宝贵财富。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时代,常德市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以“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为智慧城市理念,以全面的、集成的各类型智慧技术为支撑,准确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整合交通、通信、能源、产业、文教、医疗及其它公共服务等城市核心运行系统,通过更深广的关联共享、更严密的组织协同、更直观的信息感知、更便利的智能操控,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本流的高效有序运行,把常德建成一座人文厚重、管理先进、服务泛在的智慧城市。
3.3 坚持生态优宜,建设美丽常德
《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突出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和谐、宜居、幸福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优宜应成为贯穿常德整个城市建设的核心,市城区应重点抓好德山、太阳山、河洑山“三山”的保护力度和沅江、穿紫河、柳叶湖“三水”的治理力度,努力构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生态良好的宜居宜游城市。在各县(市、区)大力推进森林城镇建设,建立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生态绿化格局。同时,抓好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着力抓好以桃花源、花岩溪、西洞庭湖、夹山、壶瓶山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建设,提升河洑山、太阳山、黄山头等森林公园服务功能,将其建设成为集生态教育、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3.4 坚持民生优先,建设幸福常德
坚持民生优先是建设幸福常德的基础。未来二十年是常德全力建设现代常德的重要阶段,也是推进幸福常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应不断增加群众福祉,日益完善保障体系,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首先,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以更加务实的举措统筹推进民生建设,不断开创民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其次,围绕老百姓最基本的民生需求,重点聚焦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解决最现实的民生热点与难点问题,提高群众幸福感与满意度。尤其应关爱弱势群体,保障弱势群体的各项利益,特别是要把公共资源配置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持续推进民生工作的普惠性和公平化。再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民生工作,用规范的制度保障民生,用科学的方法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民生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公共管理效能和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3.5 坚持文化优导,建设浪漫常德
常德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太阳文化、荆楚文化、武陵文化、善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屈原、陶渊明、李白、刘禹锡、孟浩然、韩愈等巨擘先贤的诸多足迹和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章;也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刘海砍樵等浪漫传说的发源地之一。推进“浪漫常德”建设,应大力弘扬“德行天下,常德常行”的城市精神,充分挖掘常德文化的浪漫特质,坚持文化兴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常德向文化强市迈进,努力建设一个山水田园萦绕、诗意浪漫浓重、气质典雅时尚的现代化魅力都市。
参考文献:
[1] 肖金成,杨洁,袁朱.打造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朱有志,童中贤,等.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域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EB/OL].http:///gn/2014/12-08/6856674.shtml,中新网2014-12-10.
[4] 陈国华.明嘉靖<常德府志>校注[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5] 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2011.
责任编辑:王凌宇
推荐访问: 区域性 常态 构想 发展战略 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