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服务于区域制造产业的实践探索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服务于区域制造产业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1-15 09:35: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罻Mzm4}8ivniiuiiZ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实施订单培养,尝试“现代学徒制”,以真实产品为教学载体,以完成生产任务为考核评价标准,实现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

(二)产学研结合

1.成立机电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

由本校机械制造专业牵头成立机电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与电气机械、服装机械、五金模具等行业企业合作,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承接横向课题,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申报相关专利,发表科技论文。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在自动控制、检测、加工等领域取得成果,获相关专利,形成产品。

2.提升教师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

通过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主持项目、参与研发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选择几家重点合作企业为突破口,选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长期下企业提供咨询、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员工培训等服务,取得一定成果后成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切实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效益。

3.开展社会培训

针对东莞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为企业在岗职工、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莞人等开展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机械CAD、钳工、焊接、工业机器人、维修电工等技术技能培训,解决企业“用工荒”难题。

三、服务产业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依托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引企入校”实施产学研用的宽视野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优质高技术技能人才,为东莞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1.突出学校和企业双教学主体的功能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对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教学主体的作用,校企共同教学、共同考评、共同管理、共同育人,以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双师”任教,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中反复进行“工学交替”,充分利用“校中厂”和优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纸样切割机等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强化加工操作、安装调试和设备维修等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企业输送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2.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标准,编写项目化教材。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通过“引企入校”实施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校与“校中厂”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实训项目和配套教材,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学生完成数控机床整机、工业机器人配电箱、纸样切割机的安装与调试及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和检测,生产合格产品进行外销,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教学效果。通过“引企入校”实施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与企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目前,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东莞及周边地区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自动化设备改造与应用、数控技术、电子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一线技术岗位工作,为区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

(二)产学研成效

以机电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为产学研工作平台,加强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升服务制造产业的能力,申报相关科研项目、专利等,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1.“双师”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建立“拜访工程师”和“教师下企业”制度,选派教师先后到铭丰包装、永晋集团、星星光电、奇峰液压等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新莞人技术培训,成为“企业科技特派员“,不但能进行教学,而且能指导生产和技术研发,真正成为具有产教研综合能力的“双师”团队。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立项。

2.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及教材

组织机械制造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分析企业典型产品和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实际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和配套教材,为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培养实用人才奠定基础。目前已完成与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数控编程与加工”项目课程和配套教材,与松庆自动化设备公司合作开发的“机器人给汤机电控箱”“工业机器人基础”实训项目和配套教材。

3.承接企业技术攻关课题

通过机电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承接“金属自粘标牌缺陷检测系统”“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全自动后帮机设计”“数字激光刀模系统”等研发和技术攻关课题,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开发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设备2套,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参与制造产业“机器换人”项目

东莞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装备自动化改造需求迫切。通过参与制造产业数字化、在线监控、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等自动化升级改造,大幅提升了教师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目前,东莞区域制造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技术服务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地方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贴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两个关键维度探索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对提升专业群服务于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进林,武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四维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1):79-81.

[2]程德蓉,曾利奎,邢晓林.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1):42-44.

(责任编辑:王恒)

推荐访问: 高职 服务于 机械制造 探索 实践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