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两宋时期,中国园林继唐代全胜之后,持续发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来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两宋实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成熟阶段。这种情况固然取决于园林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与当时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历史背景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宋代古典园林;社会背景;兴盛情况;影响
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宋代却又是一个国势赢弱的朝代,处于隋唐鼎盛之后的衰落之始,而经济发达与国势赢弱的矛盾状况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浮荡、奢靡和病态的繁华。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营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大量修建,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较之隋唐之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以及小品的丰富多样;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法;石品也已成为普遍适用的造园素材,江南地区尤甚。所有这些,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也是当时造园成熟的标志。
宋代文官的地位较高,文官多能诗善画。宋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诗篇多数是吟咏感情生活以及描写风景名胜、茶酒书画、花草树木、庭院泉石等的题材,园林诗和园林词成为宋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绘画艺术在五代、两宋时期已发展到高峰境地,两宋的山水画都十分讲求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风景,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文景观的分量,表明了自然风景的“园林化”的倾向。文人广泛参与规划园林,也相应地培育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园林的规划设计,有的著文描述某些名园,从而发展了《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大为开展,逐渐形成明间的“士流园林”,士流园林更进一步的文人化,则又促成了两宋“文人园林”的兴盛局面。
宗教方面,佛教发展到宋代内部各宗派开始融汇,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主要的宗派,禅宗势力尤大,且也完成了汉化的最终历程,成为地道的“汉地佛教”。相应地,佛寺的园林更趋同于私家园林,世俗化的倾向也更为明显。道教在其早期就不断吸收佛教的教义内容,摹仿佛教的仪典制度,宋代道教更向佛教靠拢。道观的园林也像佛寺一样,表现为趋同于私家园林和世俗化的明显倾向。
综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两宋各地造园的兴盛情况,见诸文献记载的不胜枚举。
1 北宋东京园林
东京作为北宋都城,必然也是皇家园林荟萃之地,东京的皇家园林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属前者的有后苑、延福宫、艮岳3处;属后者的分布在城内外,城内计有撷芳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而且艮岳尤为著名,它不仅是北宋的一座名园,甚至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的标志,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园林作品。
东京除了皇家园林之外,还有大量的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分部在城内及近郊的附廓一带,茶楼酒肆园林和公共园林也有建于文献记载的。“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阒地。”
东京的佛寺、道观很多,寺院园林大多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任人游览。寺观的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庙会之外,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因而这些园林多少具有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当时寺观游园活动不仅吸引成千上万的居民,皇帝游幸也是常有的事。
2 北宋洛阳园林
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洛阳又是北宋的政治中心——西京之所在地。造园活动之兴旺自不待言,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也比较多。
洛阳为汉唐旧都,历代名园荟萃于斯,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当不在少数。宋人李格非写了1篇《洛阳名园记》,记录他所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大多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属于依附住宅的宅园性质的有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属于单独建置的有游憩园性质的有10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属于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有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见诸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足以代表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一般情况。
根据《洛阳名园记》对这十几座名园的状写,有4点值得一提:(1)除依附于邸宅的宅院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另外在园中画出一定区域作为“圃”,栽植花卉、药材、果蔬;(3)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构筑洞穴时参与少许石料,一般少用甚至不用;(4)院内的建筑形象丰富,但是数量不多,布局疏朗。园中筑“台”,有的作为园景之点缀,有的则是等高俯瞰园景之用。建筑的命名均能点出该处景观的特色,也有一定的意境含蕴,如四景堂、卧云堂、含碧堂、知止庵等。
3 南宋临安园林
临安即杭州,西临西湖以及三面环抱的群山,东临钱塘江,历来就是一座风景城市。临安的皇家园林也像北宋东京一样,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只有1处,即宫城的苑林区——后苑。行宫御苑很多,德寿宫和樱桃园在外城,大部分则分布在风景优美的地段,较大的如:湖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湖东岸的聚景园,湖南岸的屏山园、南园,湖中小孤山上的延祥园、琼华园,北山的梅冈园、桐木园等处。这些御苑“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贮舞;四时之境不同,而乐亦无穷矣”。其余的分布在城南郊钱塘江畔和东郊的风景地带,如玉津园和富景园等。
临安的私家园林建设,南宋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临安作为南宋的“行宫”, 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美丽的湖山胜景。这些都为民间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自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人达成和议,形成相对稳定的偏安局面以来,临安私家园林的盛况比北宋的东京和洛阳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文献中所提到的私园名字总计约近百处之多。它们大多数分布在西湖一代,其余在城内和城东南郊的钱塘湖畔。因而早在宋代,江南即已成为民间造园活动最兴盛的地区,奠定了以后“江南园林甲天下”的基础。
临安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佛教中心,佛寺建置很多,道观亦不少。因而寺观园林遍布各处,尤以环西湖一带最为密集。它们与皇家御苑、私家别墅彼此配合,形成了西湖的湖山范围内寺观建设、园林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情况。
两宋时期,私家、皇家、寺观3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4个主要特点——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也就是说,这4个特点到宋代已经全面地、明确地在造园艺术上体现出来了。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着隋唐园林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南宋,文人画出现于画坛,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于写意的画风。这种审美观必然会浸润于园林的创作,对此后的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园林创作方法趋向于写意的主导,南宋园林实为其转化的契机。
私家园林中的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盛。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私家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在元明以后达到了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园林便是这个高峰的代表。
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比起隋唐它们的规模变小了,皇家气派也有所削弱,但规划设计则趋于精密细致,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某些御苑定期开放任人游览,皇室经常以御苑赏赐臣下,也经常把臣下的园林收为御苑。这些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政策的宽容性。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地文人化。禅宗与儒家合流,意味着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上的沟通。文人士大夫多崇尚禅悦之风,而禅宗僧侣则日趋文人化。同时,一部分道士也像禅僧一样逐渐文人化,“羽士”、“女冠”经常出现在文人士大夫的社交活动圈里。在这种情况下,佛寺园林和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它们与私家园林的差异,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外,基本上已完全消失,所以说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大多数寺观的造园活动。宋代佛教禅宗崛起,禅僧的深邃悠远、纯净清雅的情操使得他们更向往与远离城市世俗的幽谷深山。道士讲究清净简寂,栖息山林有如闲云野鹤,当然也具有类似禅宗的情怀。再加上僧道们的文人化素养和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掀起了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客观上无疑与对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特别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开发。除了新开发建设的地区之外,过去已开发出来的如传统的五岳、五镇、佛教的大小名山、道教的洞天福地等则实施更加完善,区域格局更为明确。因此宋代以寺观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的数量之多,远迈前代。如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传统风景名胜区中的绝大多数在宋代已均成定型,元明以后开发建设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除了那些远离城市,以山岳为主的风景名胜区的大量开发之外,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城内附廓的公共园林,城近郊的风景游览地亦多有见于文献记载的,甚至乡村聚落内也有公共园林的建置。
宋代不仅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宋代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之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宋代文人园林对日本的禅僧造园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唐宋文人如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园林寺观也就在这时候开始为日本宫廷和民间造园界的人士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业出版社,2004
5田永富.中国园林建筑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舒丹丹)
推荐访问: 简略 宋代 中国 园林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