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述了我国人工养殖和野生花鲈繁殖周期,以及养殖花鲈注射外源激素后生理应答性;侧重阐述了花鲈南北接力繁育养殖模式及其可行性,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花鲈;生殖周期;繁殖;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6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81-02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隶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又称日本真鲈、鲈鱼、寨花。为太平洋西北沿海特有种,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大量分布,日本及朝鲜半岛海域也有分布。花鲈通常生活在近海,喜欢生活在河口半咸水以及淡水湖泊;无洄游习性但有局部移动现象,体长达到60 cm左右时,性腺成熟,秋末在河口处产卵,卵浮性,油球较大,冬季深水水域越冬。花鲈性凶猛、肉食性,主要食物为鱼类和虾类;为长寿命周期鱼类,通常体长25~40 cm,最大体长为100 cm。属于广温、广盐鱼类。目前,天然海域花鲈已经不能形成规模捕捞产量,均为人工养殖[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花鲈养殖产量达到9万t,位于海水养殖鱼类之首。但是,目前花鲈养殖产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主要问题有种质退化、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流通与加工产业滞后等,活鱼价格偏低。山东省沿海作为花鲈种质质量最好的地区,野生花鲈种群数量正在锐减,亲鱼繁殖性能呈现退化趋势。花鲈遗传育种与繁殖等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未得到国家科技部门的应有重视,影响了花鲈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现以山东沿海花鲈为对象,侧重研究亲鱼繁殖生理学,查明花鲈生殖周期规律,谋求建立优质亲鱼群体,探索花鲈南北接力繁育与养殖模式。
1 花鲈生殖周期
在山东沿海,花鲈只有1个繁殖期,为10—12月,在此期间内花鲈分批产卵鱼类。根据调查,2010年11月采样观察,在东营水库中饲养3龄的花鲈,体重可达2 880~3 260 g,雌鱼性腺发育为2期,平均GSI为1.06%(n=5),雌鱼能否达到性成熟不十分清楚;雄鱼性腺已经成熟,并有部分排精现象。2010年11月采样,在青岛沿海野生花鲈,3龄雌鱼体重1 900 g,性腺发育为2期,GSI为0.28%;雄鱼均已经性成熟,GSI为3.14%(n=5),大部分雄鱼已经排精。说明该水域雌鱼性成熟年龄3龄以上,雄鱼2龄。2010年11月采样,在青岛沿海网箱养殖花鲈,体重为480~650 g的2龄花鲈,平均GSI已经超过3%,卵巢发育接近成熟,雄鱼精巢已经成熟;说明在网箱养殖条件下雌鱼和雄鱼均提早性成熟。花鲈在黄渤海水域繁殖季节为11月至翌年1月,平均绝对怀卵量为30万~200万粒,相对怀卵量为 185. 27~847.71粒/g体重,属于生殖力较高的海水鱼类。
2 养殖花鲈对注射外源激素的反应性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采集青岛沿海网箱养殖成熟雄性花鲈150余尾,体重为(671.21±75.25)g,体长为(37.78±1.57)cm,暂养后子室内进行激素诱导试验。激素注射剂量:LHRH-A3为3.5 μg/kg,HCG 1 000 U/kg和对照组;注射后每隔6、12、24、48 h取样,测定生理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注射外源LHRH-A3和HCG都能增加血清中睾酮含量,而且HCG的增加量明显高于LHRH-A3组,另外,LHRH-A3处理组在24 h睾酮含量达到最大值,而HCG为48 h,说明网箱养殖花鲈成鱼繁殖生理机能优良。
3 花鲈南北接力繁育与养殖模式
目前,笔者课题组已经与东营利津双瀛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达成花鲈全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合作攻关协议。该公司具备花鲈养殖、人工繁殖、苗种培养的优良条件,而且是山东省花鲈苗种增殖放流基地,能够确保花鲈繁殖培育工作顺利进行。双方展开合作以后,共采集优质后备亲鱼200余尾,并与青岛胶南网箱养殖企业合作培养后备亲鱼200余尾,奠定了花鲈全人工繁殖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口磨刀门西侧,具有独特的河口位置,特有的咸淡结合水质,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花鲈养殖基地。2009年10月,珠海市斗门区“白蕉海鲈”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1年4月26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评审组考察了珠海市万亩白蕉海鲈标准化养殖基地,授予白蕉镇“中国海鲈之乡”荣誉称号。截至2010年底,白蕉镇共有1 600余养殖户从事花鲈养殖,养殖面积约为1 000 hm2,池塘产量37.5~75.0 t/hm2,年总产量达3万t以上,约占全国产量的30%、全省产量的75%,总产值5.37亿元[2]。冰鲜运输到青岛销售,形成全国主要冰鲜花鲈消费市场,该地区的花鲈也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区。笔者课题组已经与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共同建立花鲈养殖模式示范基地,在山东省沿海培育优质花鲈繁殖群体,进行人工繁殖获得优质受精卵,运输到广东珠海斗门进行苗种培养和池塘养殖;同时,在利津双瀛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人工孵化与苗种培养,运输到斗门区进行成鱼饲养,建立北苗南运,南鱼北销的南北接力池塘养殖模式。也可以将花鲈受精卵运输到福建沿海进行孵化,进行苗种培养和网箱成鱼饲养;或在山东省进行苗种培养,供应山东省及北部海区进行网箱与成鱼饲养;还可以向内陆水域销售苗种,进行淡化养殖与推广。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自然海域内花鲈群体数量锐减,制约繁殖基础群体的构建
目前,在山东省沿海很难人工捕捞到成熟度很好的亲鱼,并且自然海区鱼苗数量也逐年减少,说明海洋花鲈种群数量不容乐观,人工繁殖苗种进行增值与养殖已经十分必要。但是,在近海捕捞的花鲈群体性腺发育迟缓或不发育,很难作为后备亲鱼进行培养,近海网箱养殖的花鲈性腺发育良好,但大量网箱养殖花鲈主要在福建沿海,而这里花鲈种质性状较差,不能作为优质亲鱼培养。因此,山东海洋网箱养殖花鲈就称为后备亲鱼的首选群体。
4.2 养殖模式需要不断优化,建立淡水亲鱼繁育系统
尽管在构建了这种花鲈南北接力、沿海淡水接力养殖模式,并初步进行了实施,但有几个技术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与优化,如北方沿海苗种培育成本高、冰鲜花鲈价格低廉、内陆市场空缺等因素,均会影响该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此外,深入研究花鲈在淡水中性腺发育规律,确定淡水繁育模式[3-5],为在内陆进行花鲈繁育与养殖奠定基础。
5 参考文献
[1] 张春丹,李明云.花鲈繁殖生物学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3):400-403.
[2] 刘贤敏.白蕉海鲈的养殖技术[J].当代水产,2010(5):72-73.
[3] 谢凤才,温海深,张美昭.我国海产花鲈淡化养殖关键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67,269.
[4] 谢凤才,温海深.花鲈人工繁育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00,302.
[5] 张玉清.小型水库花鲈网箱高产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2(18):39-41.
推荐访问: 探析 繁殖 养殖 生理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