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引进海产斑节对虾苗种在淡水池塘中进行养殖试验,探索斑节对虾在内陆池塘淡水养殖技术与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斑节对虾能够在淡水池塘中养殖,养殖成败的关键是苗种淡化与后期管理。
关键词 斑节对虾;淡水养殖;三级淡化
中图分类号 S96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3-0179-02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台湾草虾,具有个体大、肉味美、生长快、食性杂、适盐范围广、养殖周期短等优点,是世界三大重要养殖对虾品种之一[1],能在低盐度甚至淡水池塘中生长[2-6]。由于海水养殖对虾发病率很高,给对虾海水养殖带来很大风险,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海水虾淡化养殖的模式[7-9],目前国内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较成熟[10],但纯淡水养殖斑节对虾报道很少[6],本试验以斑节对虾为材料进行淡水养殖,探索斑节对虾淡水养殖技术与模式,为斑节对虾淡水养殖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从南方引进海产斑节对虾幼苗,2004年6月2日进苗,苗种体长1.0cm ,盐度18‰,共进苗216万尾。
1.2试验方法与措施
1.2.1池塘准备。试验基地位于长江边常熟市中华绒螯蟹育苗有限公司苗种基地,养殖面积0.6hm2,泥沙质土壤,少淤泥。
1.2.2清塘。放养前3~4周将池水排干、晒塘,1~2周后,用生石灰1 500 ~ 2 250kg/hm2化水全池泼洒,清塘后进水,并在进水口安装60目过滤网。
1.2.3种草肥水。清塘后,进水约30~50cm,种植狐尾藻,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30%左右,并施肥促进水草生长和培育浮游动物饵料。施发酵有机肥2 250~3 000kg/hm2,施肥方法为池边挂袋法。
1.2.4苗种淡化。利用常熟市中华绒螯蟹育苗有限公司现有的设备,用从海上运回的海水把淡化池池水盐度调节至与引进苗种水体盐度一致,进苗后通过换水,逐步淡化苗池盐度,每天降低盐度1.5‰,逐步把池水盐度淡化至4‰,淡化12d左右(成为黑壳苗)即可出苗。
1.2.5三级淡化。选避风向阳的池角用彩条布围50~150 m2、高度为60cm左右、水深50cm的小池作为斑节对虾淡化苗的三级淡化池,三级淡化池内初始盐度为4‰,虾苗入池后每天换水,逐渐淡化至盐度为2‰时,拆除围栏放养。放养前,大塘水深50cm,大塘水盐度调节至2‰。
1.2.6虾苗放养。选择规格整齐,身体洁净,无污物及寄生物,体型正常,附肢完整,腹节长,尾扇张开呈扇形,肠胃饱满,游泳能力强,并附着池边的虾苗。养殖池塘共放养淡化苗30万尾。
1.2.7日常管理。①养殖池塘以添水为主,不大排大进,虾苗入池当天,加注新水10cm;养殖初期不换水,逐渐添加新水,到7月上旬末加深至1.2m。中后期适当换水,每天换水量控制在10%~20%。每月施石灰水15~20mg/kg。②养殖前期视水质情况采用间歇性开机,养殖中后期随残饵和虾的排泄物增多、虾的生长等因素,逐渐延长开机时间。正常情况下,放苗后的30d内,视天气及水质情况,每天中午及黎明前开机1~2h;养殖30d后可根据需要延长开机时间,使水中的溶氧量维持在4mg/L以上,池底层溶氧量在3mg/L以上。遇低气压或连续阴雨天,可延长开机时间。③投饵以配合料为主,以少量多次为原则。饲料中可以添加大蒜素、Vc、免疫多糖等,以提高对虾的抗应激能力、免疫力和抗病力,促进对虾健康生长。养殖前期和中期,虾体长6cm以下时,日投2次,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10%~20%;养殖中后期,虾体长6cm以上时,日投3~4次,日投饲量为虾重的4%~10%。④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使用有益生物制剂改善水质。7月1日开始,每20d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2种药物交替使用。消毒后3d,使用光合细菌或EM活菌制剂控制水质,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7月10日开始每隔1个月全池遍撒沸石粉,用量为450~600kg/hm2。
2结果
2.1斑节对虾苗种淡化结果
斑节对虾苗运到苗场后,先观察其活力,打开其中一箱测量虾苗袋中的水温和盐度,进一步调整淡化池盐度,尽可能使两者盐度保持一致。把虾苗袋放入已增氧的淡化池中适应0.5~1.0h,再打开虾苗袋按计划放入一定量的虾苗,并投喂适量的活饵(丰年虫幼体)及少量配方饵料,以后全部投配方饵料;第2天开始换水并淡化,水温前期保持不变(25℃),后期逐渐降低至室温,经过11d淡化,池水盐度为4‰,保持1d后出苗,结果见表1,淡化成活率达76.4%。
2.2斑节对虾养殖期间水温变化情况
斑节对虾是热带高温品种,生长水温18℃以上,常熟地区5 月中下旬较适合斑节对虾放养,适宜生长期为6~9月;8月上旬测得最高水温为32.6℃,整个养殖季节水温都在20℃以上(见图1)。
2.3斑节对虾养殖产量和养殖成活率
经过100多天的养殖,收获商品虾695kg,斑节对虾平均规格为10.16cm,成活率为32.7%(见表2)。
3 讨论
3.1 苗种淡化是斑节对虾淡化养殖的第一步
斑节对虾是海水虾,盐度适应范围广,可以在半咸水甚至淡水水域中生长。要使其在淡水中生存、生长,对所放养的苗种需要进行淡化驯养。苗种淡化处理要缓慢进行,否则幼苗很难适应巨大的盐度差,成活率会大大降低[6] 。本次试验从初始盐度18‰淡化到了4‰,共用12d时间,即平均每天淡化1‰。表1表明斑节对虾苗经过淡化,成活率达76.4%,说明我们的淡化是成功的,这其中除了控制淡化速度,第1天投喂适量的活饵料及早期控制温盐差是提高幼体淡化成活率的关键。
3.2养殖环境决定条件决定了养殖的成败
我们在养殖斑节对虾过程中采用三级淡化的技术,并在养殖前期幼苗阶段尽可能维持池水有一定的盐度(1‰~2‰),同时根据斑节对虾活动范围小、喜欢伏壁的特点,在养殖池中种植一定量的沉水植物供对虾攀附、休息。一定量的沉水植物不仅增加了斑节对虾活动的空间,而且可增加水体光合作用,改善养殖环境。中后期我们采用生物制剂来控制水质,减少换水,所有这些为我们进行淡水养殖斑节对虾获得成功提供了条件。
大量资料表明,斑节对虾在纯淡水池塘中养殖成活率不高[5,6],而且后期个体生长慢,体重低于同规格的海产虾,我们的试验也证实了这点,斑节对虾淡化苗种经三级淡化养殖100多天,成活率仅32.7%,平均体长10.16cm,但体重仅7.08g,远低于同规格的海水养殖斑节对虾[11,12],说明纯淡水池塘养殖海产斑节对虾其环境条件仍需进一步探索。
3.3适时捕捞提高养殖效益
斑节对虾适宜生长温度为20℃以上,非常适合活虾运输,市场价格也高于南美白对虾,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当水温低于18℃时斑节对虾会停止摄食和活动,13℃时即开始死亡,因此必须在降温之前通过捕大留小的方法,活虾上市提高养殖效益。
4参考文献
[1] 宋盛宪,何建国,高少萍.斑节对虾养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2] 耿隆坤,王建钢,张东.上海地区低盐度海水中草虾养殖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1991,18(1):2-4.
[3] 王淑生,董加龙,孙中华,等.斑节对虾内陆盐碱池塘兑水养殖试验[J].齐鲁渔业,2004,21(5):14-15.
[4] 林玉坤.斑节对虾池塘淡化养殖试验[J].水产科学,2002,21(4):21-22.
[5] 潘立新,郑善坚.池塘半封闭淡化养殖斑节对虾试验[J].水利渔业,2004(24):39-40.
[6] 陆裕萧,方盛兴,王素芬.草虾淡化养殖试验报告[J].淡水渔业,1999,29(9):35-36.
[7] 朱春华,徐志标.淡化养殖水体中Ca2+与Mg2+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J].淡水渔业,2002,36(6):46-48.
[8] 郑善坚.凡滨对虾三种淡化养殖模式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4):175-178.
[9] 戴习林,臧维玲,王为东,等.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塘水化学状况与水质管理模式[J].中国水产科学,2001,8(4):73-78.
[10] 何鸿弘,汪若澎.内陆地区大面积淡水驯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报告[J].江西水产科技,2006(1):2-4.
[11] 徐建荣,沈颂东.斑节对虾在江苏养殖的初步研究[J].水产养殖,2002(5):36-37.
[12] 黄建华,马之明,周发林,等.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的生长特性[J].海洋水产研究,2006,27(1):14-2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对虾 池塘 淡水 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