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思想汇报 > 浅析华人德先生书法美学思想

浅析华人德先生书法美学思想

时间:2022-05-13 16:10:07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香۲i'ovvvvv	۲۲۲۲tӞwmם:M|o_x}}}}M}}}ʹݵζMN6MNi材料,可以上塑到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真正成熟的、为世人所知的文字当属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其它各系文字,将全国的文字进行了统一,在全国全面推行小篆。秦以后一直到西汉初年,篆书一直是官方书写文体。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篆书碑刻代表性的有《袁安碑》和《袁敞碑》。由于小篆书写比较麻烦,因此书写快捷、结构简化的草篆应运而生,这就加快了隶变的过程。到西汉初,隶书已经成为朝野有通行书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到东汉时已日趋成熟。如东汉著名的隶书碑刻有:(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的《乙瑛碑》、《史晨碑》等;(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的《礼器碑》、《曹全碑》等;(3)质朴高华、熊浑沉厚的《石门颂》、《张迁碑》等。

华人德先生14岁临池从颜体入手,继学柳体、赵体,后得王能父指点溯源而上,学隋《龙藏寺碑》得萧散之韵,学北魏墓志十数种得紧密之构,学汉之《石门颂》、《张迁碑》诸碑刻得朴茂之气,又从简秦《广武将军碑》得生动之趣。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又遍观图书馆所藏金石拓片,由是书艺日进,习用长锋羊毫喜以大笔作大字,所作隶书紧结而开张,结体堂皇严正,行书从隶书出,字间疏朗,计白当黑,质朴沉静,篆书取法两汉鼎钫灯洗铭文,别具意趣。

另外,华人德先生在临碑、贴之余还对中国的书法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大块:早期书法史部分,专攻汉魏六朝,成果有《中国书法史.两汉卷》、《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晚期书法史部分,专攻清代碑学,而这两段书法史之间,又存在着某种有机的联系,前者是源,后者是流,二者之互为影响。

华人德先生认为,书法创作,也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书法创作指的是书法家通过构思创作出新颖之作;广义的书法创作指的是书法家通过数年、数十年的探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风格本身就是体现书法家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

从上述华人德先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来看,正是由于华人德先生早期对不同时期的碑贴进行临模、创作,以及对书法史进行严谨而深入的研究才形成了他的书法的整体风格:而其中其隶书体风格源于汉隶(其中《乙瑛碑》和《礼器碑》的风格特色很明显),其篆书体风格源于汉篆,行书体风格在隶书体风格上有所变化。

二、华人德先生书法美学赏析

(一)隶书

华人德先生的书法以颜、柳、赵诸体楷书为本,后上溯两汉魏晋,潜心研习碑志、简犊等。其隶书为最精,这应该与华先生精研汉魏书法史学和先生朴厚敦实不事张扬的性格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华先生的隶书多追两汉隶书古穆简远的意境,从汉碑斑驳残油的点画中寻求一种朴素简约的美。诚如前文梅墨先生所说:“(华人德先生的书法)迟滞的笔触与疏落的平面分割,视觉上显得松懈无力。”仔细琢磨华先生书法的“松懈无力”,发觉也仅仅是停留在视觉上的某一点,而其真正内涵正是书法背后潜在的“远古”和“缥缈”。

在华人德先生的众多书法艺术作品中,最具特色也最能体现其书法艺术风格的是隶书。我们可以从华人德先生获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作品中看出其隶书作品深厚的功底。这幅作品是以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的尤侗所作《沧浪竹枝词八首》中的第六首为创作蓝本的。诗的原文如下:

结草庵前石塔重,孤亭耸峙似高峰。诗人夜向沧浪宿,听尽南禅百八钟。

我们从图1作品的整体来看,体现出先生沉着遒劲的笔法和端庄雅丽的风格特点,并于这种端庄雅丽中透出雄健、刚毅的品格。配以雅趣生的落款,体现了先生对汉碑的潜心钻研和汲古出新的书学特点。字的整体笔法酷似《礼器碑》的书体结构,但又有新意。在先生独特的思维下,结体紧密而阔绰,中心紧聚,左右展开,于峻拔流畅中显宽博之趣。作品纵逸飞动,神趣高妙。在这幅作品里,含而不露的笔法特点表现得很是独到。华先生曾经针对汉碑笔法说过:“不论是方劲的还是华美的汉碑,其笔画形态是多样化的,并不单呈方笔。”为此,以作品中的“撇画”和“捺画”为例来加以说明。书中“八”和“人”都有一个撇画和捺画,从这两个字的点画收起笔处观察,并无尖锐的入锋和出锋,点画的起笔处均以藏锋和回锋将笔锋隐入笔画之中,其书法“含而不露”的风格特点与笔画的起伏变化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但是这种“含而不露”中的“含”并不是毫无变化的,它是有起伏、有方圆、有虚实之变化的。如从“结”、“竹”、“庵”三字来看,“结”的圆笔较多,其竖画和横画则突出的方笔的力度感,左边的偏旁起笔处略圆,其后两个转折处都稍方,最后的点笔画稍圆;右边的吉字起笔处、竖笔画起笔稍圆,口字以方笔收笔。“竹”字虽笔画不多,但其笔法似最丰富而又富动感,具有一种动态美。竖画圆润而不失挺劲,富有力量,虚实相间、抑扬顿挫尽现其中,尤其是一长一短两处细微的变化和起收笔的果断顿挫更彰显现了华先生娴熟精练的笔法技巧。“庵”字上部似是虚,下部似实,大字的波挑无丝毫迟缓,最后的弯钩突显了收笔的劲健,可以从整个字中感受到“骨丰肉润”和古朴气息。另外,其它字通过大小错落和字型长短变化而相互协调,在此不再一一去加以分析了。

(二)行书

汉代一些好的碑刻中有许多因章法与书法较完善的结合而相得益彰者。”华人德如是说。华人德先生正是在充分理解优秀汉碑中书法与章法的完美结合上使自己的书法不断地提高至高层次中,华人德先生凭其对汉碑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其过人的察赋,将章法的“平和美”与“原始美”相互交融,平中寓奇,整齐中寓变化,于字里行间,挥洒得如此淋漓。

华人德先生的行书风格沿袭于他的隶书风格。也即是说他的行书的整体意韵带有汉碑的章法,吸收了其隶书的一些结体特征,而抛却了凛厉角出的刀刻味,去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境界。

图2这幅作品中的四个字“宁静致远”,可从中看出这种特征。四个字紧密相间,动静相宜。典雅高致,意趣深远。“宁”字起笔处有其隶书的笔法,起笔稍圆,转折处圆中带方。最后一个“丁”字似是信手两笔,实则力顶千钧;“静”字左边起笔稍粗,中间有细有粗,竖笔初起圆润,继而细小似涓涓细流。左边整体笔势较粗。右边偏动势,以枯笔起笔,和左边实笔形成鲜明对比,粗中有细、静中有动。“致”和“远”似是一气呵成的笔法,体现出一种动势。四个字高下相倾,长短相随,虚实相间。既有汉隶《张迁碑》的方整宽厚、茂密雄强的特色,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三、结语

华人德先生的书法创作走的是碑学的路子,而他的书学形成主要得益于汉碑的影响以及清代后期兴起的碑学书派。其书法创作与书学研究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华先生将《金刚金》里面的“非法非非法”作为其创作的座佑铭,他理解为“法”是用来讲笔法、结字法、章法的,要打破一些成法才能得到“非法”,又不能不遵循规律去乱来,即“非非法”。正是由于华先生前期对碑刻的临习以及后期对碑学理论的研究,加上其长年对汉魏六朝书法史的研究,既有碑学的影子,又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参考文献:

[1]白谦慎.华人德书法史研究的理论价值[J].中国书画,2009(12).

[2]杨卫磊.心与书的结合—华人德先生临《礼器碑》[J].青少年书法,2004(08).

[3]于雷鸣.华人德题跋书法赏析[J].寻根,2012(04).

[4]华人德.我的书法创作和学术路径[J].中国书画,2011(11).

[5]华人德.书史研究与隶书创作[J].书法之友,1997(03).

推荐访问: 浅析 美学 书法 思想 华人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