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心得体会 > 对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心得体会

对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02 00:18:07 来源:网友投稿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并以此准绳来检验学校德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家长、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只要浏览一下周围形形色色的关于中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大多数都是从社会的立场出发所提出的要求,把学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袋”(科尔伯格语)。小学生对社会生活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我们教师描画。由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孩子们从各种途径能够积累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形成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同时,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认知是有限的。

今年实施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预期并最终实现的教学质量标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和动力。教学目标最终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向,也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益。因此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捕捉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根本。

一、以学生生活为起点,筛选课程资源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学生才能够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所以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

“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指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和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从儿童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学生的生活是鲜活有效的课程资源,案例中,教师选择了儿童耳熟能详、喜爱的“娃哈哈”产品的创始者——宗庆后为代表,搜集了关于各类产品的图片、娃哈哈标志,这些来自生活的资源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原来家乡名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以教学活动为途径,优化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一点“我要学生怎么做”,多一点“我能帮助他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成长”!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品德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课程标准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在水中学习游泳,在生活中过更好的生活。教学活动作为品德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空间,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的原则,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

1.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课堂上,教師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道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在真实意义上学习道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举例:“我们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

2.采用开放有效的组织形式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辩论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小组合作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但是,教学组织形式是为课堂教学实效服务的,应与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相适应。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堂实效为准绳。

三、以教学流程为切入点,生成课程资源

动态的,才是美丽的。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留白,多一些灵动;多一些生成,多一份精彩!

教学流程就是将教学设计内容以最优化的原则进行“组装”。大家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同样的马,由于调整了出场顺序,结果却反败为胜。同样,在课程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学生对三维目标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流程。

可见,品德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推荐访问: 心得体会 品德 资源开发 利用 课程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