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管理信息系统》是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MIS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深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合肥学院的教学工作为例,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关键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中图分类号]F270.7;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23-0105-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纷纷购建了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面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环境,社会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MIS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现代管理者和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更加需要MIS建设和管理的知识和理论,而且对MIS的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MIS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边缘性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应用目的是为了对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综合管理,以支持各级的管理决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另外MIS又是一门动态发展的课程,在MIS的实际教学中,课程的知识交叉性、前沿性以及结合管理实际的应用性,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必然成为MIS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定是开发MIS,而是应用MIS。因此,这里的“实践教学”不仅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发一些功能简单的MIS,还要强调让学生实际了解企业MIS是如何运作的,包括哪些系统模块,这些系统模块的功能怎样,它们是如何同企业管理活动结合起来的。另外根据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由于对MIS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而被动接受有关理论,很多学生感到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而抽象,调动不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还应包含帮助学生理解MIS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实践教学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践、加入教师项目团队、课程设计等。②实践教学的手段要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③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陈旧冗余的内容,增加新颖实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④加强相关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
二、实践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我们根据以上思路,在信管专业的MIS实践教学中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现根据我校的实践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专题调研
专题调研环节是通过参观有关组织已建成的MIS,让学生直观了解MIS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个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而设计的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开展了3项专题调研活动。
(1)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建立对MIS的感性认识,了解MIS给组织或个人带来的影响。教学内容:寻找你所在组织中的信息系统,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等。详细了解这些信息系统实现了哪些功能;了解这些信息系统给你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影响;分析这些系统是否还有什么不完善之处,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总结形式:课堂上选取小组代表交流。
(2)调查参观组织信息化建设中的软硬件平台。教学目的:深入理解MIS建立的软硬件平台,对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平台有个直观认识。教学内容:联系一个组织(如所在学校)调研该组织硬件系统如计算机网络是如何部署的,运行了哪些软件系统。总结形式:绘制软硬件平台部署图。
(3)参观调研软件开发企业。教学目的:深入理解MIS开发的方法及流程;对软件开发有个感性认识。教学内容:分组到相关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调研一个软件开发团队,了解该团队的开发流程、人员分工、岗位职责、使用的开发工具、质量控制标准等。总结形式:撰写小组调研报告。
2. 案例教学
案例是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实践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指导下,运用典型的实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那种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或是反复讨论无法下定论的案例应该避免使用。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4个部分: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和实践反思、诠释与研究。
我们在MIS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并设计了针对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案例:既有MIS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既有大型企业的案例,也有中小企业的案例;既有MIS规划的案例,也有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案例;既有MIS开发的案例,也有系统实施的案例。例如,通过“中国服装外贸总公司信息化的ERP系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分析和选择供应商;通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系统建设之路”的案例,让学生讨论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和具体选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法。另外还有一种案例教学的方法是由教师提出一些课题,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例如让学生上网搜索关于United Parcel Service公司(简称UPS公司)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一部分时间相互讨论交流UPS公司使用了哪些核心技术,UPS公司的包裹跟踪系统中哪些部分分别构成信息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等。
3. 单项实验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提出的重要应用能力之一,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何借助实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知识→能力(技能)”的转化,是关系到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难题。通过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中用到的一些基本技能,学会应用一些信息系统开发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综合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1)ERP操作练习。实验目的: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操作(分角色);复习ERP的基本原理;理解ERP软件的操作过程。
(2)数据库学习与练习。实验目的:掌握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的基本操作;复习数据库设计与使用的基本理论;理解MIS实现过程,并为后续的实验打基础。
(3)界面设计与练习。实验目的:复习数据库设计与使用的基本理论;掌握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窗体的基本操作;理解计算机界面的功能及用途。
(4)E-R图设计与练习。实验目的:系统掌握Visio综合绘图软件中数据库模型图的基本操作;复习E-R图设计与使用的基本理论;理解E-R图设计过程,并为后续的实验打基础。
(5)功能模型设计与练习。实验目的:加深对功能模型IDEF0的理解;掌握利用功能分析软件绘制IDEF0的基本操作;理解功能模型的设计过程,并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打基础。
(6)过程模型设计与练习。实验目的:加深对过程模型IDEF3的理解;掌握利用软件工具绘制IDEF3的基本操作;理解IDEF3图设计过程。
(7)用面向对象方法建模(建立类模型)。实验目的:加深对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特别是类与抽象思维模式的理解;通过实验理解UML方法;掌握利用软件工具进行O-O建模的基本操作;学习实际运用对象模型的方法。
4. 综合设计实验
要求学生认识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建设信息系统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一直是信管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真正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其实践与理论并重,要理解并深刻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经过严格的系统开发的实践训练。综合设计实验作为单项实验完成后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综合设计实验一般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单独开设。通过课程设计完成一定规模和难度的信息系统的开发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MIS的感性认识;深刻体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设计不同于理论课程,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计的教学指导上要注意规范化。通过课程设计教师手册对指导工作的内容作全面细致的描述,规范教师的指导工作。手册内容一般包括学生动员、设计小组的组织、分工及进度规划指导、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阶段指导、总结及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在这些规定中,详细说明指导工作要素,以及各部分、各阶段的重点、难点,指导工作的方法、步骤等。为了强化学生设计过程的规范化训练,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有例可寻,有必要编写统一的学生设计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技术报告范本。设计指导书的内容应从方便学生自学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等细节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团队的产生与组织、选题、课程设计纪律、考核内容与成绩评定方法、完成课程设计的参考步骤及方法、课程设计内容及文档规范、课程设计的结果形式等。而课程设计技术报告范本则包含遵循设计规范的完整、细致、具有统一标准的代表性范例,范例的叙述过程应通俗易懂,方便学生随时参考,起到模板作用,减少学生规范化方面的偏差。在课程设计的课题选择上,要大小适中,考虑全面,使学生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课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经教师审核、明确范围后,也可作为课程设计的实验选题。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学校周围环境提出一些能解决实际工作、生产中的问题的创新性选题。在课程设计的成绩考核上,要做到多层面、多渠道,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我们的做法是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0%)构成。答辩成绩给定标准: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和同学都可以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和同学给予答辩成绩,其中教师占70%、学生占30%,二者之和作为答辩最终成绩;报告成绩,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平时成绩根据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在小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评定。
三、结束语
我校信管专业MIS课程在教学中理论部分(含案例分析)安排48学时,3个课外调研专题,16个单项实验学时,在理论教学和单项实验结束后安排4周综合实验。再配以“N+2”课程考核改革(该课程考核中专题调研成绩占10%,单项实验成绩占10%,课程设计成绩占20%,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这4项就是我们所说的“N”;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课程笔记占10%,这两项就是我们所说的“2”,合成的结果就是该课程的最终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实践MIS课程的积极性,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最近3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事实证明,建立一个完善的MIS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信管专业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MIS相关理论在不断完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手段、实验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MIS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颖.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管理信息系统,1999(12).
[2] 陈语林.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8).
[3] 陈琳. 合肥学院N+2过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7(32).
[4] 黄梯云.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 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 实践 体系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