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时,应当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以确定具体审计项目。”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阶段,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项目需要重点审计,哪些项目需要一般审计,哪些项目可以不用审计而不影响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按项目的评估风险分配审计资源在国外高校的内部审计中已经运用得十分广泛,如康奈尔大学,每3年审计部门就要帮助确定大学内部控制程序存在缺陷的风险。首先,学校被分为很多可以审计的独立单位,然后,对诸如规模、业务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这些单位打分,审计部门再基于这些风险评估结果决定审计哪些单位。低风险的单位只需定期进行有限范围的评论,审计部门通常将较多时间分配在高风险的单位。又如,耶鲁大学通常也对其内部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
第二个层次指的是项目内部的审计资源分配方案,即在既定的审计项目中应怎样合理安排审计人员,使得项目组人员能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该项目的审计工作,避免审计失败。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就是遵从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导向的审计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适当分派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工作,使得项目组具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
如果说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分配的第一个层次主要是从宏观的层面决定潜在的审计项目审计与否的问题,那么第二个层次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决定怎样组织审计资源对既定的项目实施审计。这两个层次相辅相成,只有在第一个层面做出了正确的审计项目选择,在第二个层面按质按量完成了审计项目,才能保证高校的内部审计功能正常发挥。本文讨论第一个层面的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最优分配方案,通过对所有拟审计项目的综合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0-1整数规划,从运筹学定量的角度去研究最优的审计资源分配方案,以实现最低的内部审计风险暴露。
二、审计项目的综合风险评估
对于每一个审计项目,我们需要评估其综合风险,这种综合风险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组织风险及管理需要。
组织在本文中指的是高校内部的某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或项目,如高校的某个独立核算的基建项目、某项课题经费、某个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等。组织风险指的是高校内部组织的财务核算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组织风险的评估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面临的被审计组织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很难考虑周全。对于风险的识别需要运用审计师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审计风险的评估离不开审计师的职业判断,需要审计师进行定性的分析。同时,审计风险评估最终需要有一个量化值,否则新的审计模型就失去了意义。对此,可以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组织风险进行评估,其评估等级可以是:风险程度低、风险程度中、风险程度高。
管理需要指的是高校管理者根据管理的需要而认为某组织在本年度需要审计的可能性,这种需要可能来源于管理者认为该组织具有高风险,或者为满足某种法规需求(如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或者新成立的组织(如新办的校办企业)等。管理需要主要根据高校管理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各高校面对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很难考虑周全。对于管理需要的识别需要审计部门总体审计计划制订者与学校的管理者沟通决定,因此,可以采用专家调研法(Delphi法)来衡量高校管理者对拟审计的部门或组织的管理需要度,评估出的管理需要度等级可以是:基本没必要、一般需要、非常需要。
为了综合每一个项目的组织风险及管理需要,我们建立如下综合风险评估矩阵,见表1。
在表1中,共有9种不同的组合,综合管理需要和组织风险考虑,可以将这9种不同的组合分为3大类:
(1)低风险类项目,在这类项目中,项目的综合评估为低风险,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安排专门的资源对其进行审计。
(2)中风险类项目,在这类项目中,项目的综合评估为中等风险,对于这类项目,要根据审计资源的多少及该项目预计耗费审计工时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对其实施审计。
(3)高风险类项目,在这类项目中,项目的综合评估为高风险,对于这类项目,我们在制订总体审计计划时,要重点关注。
以下本文将具体讨论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安排审计项目使所有项目的总体风险暴露最小。
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分配的0-1整数规划模型
内部审计准则第三章第十条规定:“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当考虑待审计项目的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以确定具体审计项目。”也就是说,管理者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时,应综合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进而确定年度审计项目。但遗憾的是,准则中并未明确怎样结合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去确定年度审计项目的办法。实务中也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时往往采用的是经验法或者随机法,缺乏统一的规划。本文试图运用运筹学中最优化理论的0-1整数规划从定量的角度去解决上述问题。
在我们制订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具体审计项目问题时,可以抽象出如下问题:假定某高校200×年可能需要审计的项目总共为n个,第j = (j = 1,2,…,n)个项目的综合项目评估风险值为cj,该值由组织风险和管理需求综合决定,预计第j类项目的预计耗费工时为tj,实际可利用的总工时为T。
我们建立针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资源分配的0-1整数规划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表示在实际可利用的工时总数T有限的情况下,应合理安排被审计的项目(xj的取值)使得总体风险暴露值最小。
约束条件1表示安排的被审计项目的预计耗费工时应不多于实际可利用的工时总数;
约束条件2表示某审计项目要么安排被审计(xj = 1),要么不被审计(xj = 0)。
可以利用软件Lindo、Lingo方便地获得上述0-1整数规划的最优解,当变量取值为1时,表示该项目需纳入总体审计计划;相反,变量取值为0时,表示在本年度将不对其进行审计,在这样一种方案安排下,整体的内部审计风险达到最小值。
四、问题与不足
本文并未对组织风险及管理需要的评估模型及评估办法进行展开讨论,这也是笔者进一步努力研究的方向;同时,将整个资源分配方案应用到高校的具体审计工作中也将是笔者未来的研究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艳,夏宇.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内部风险控制评估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3(2).
[2]张庆龙.论中国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及其优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26(12):47-52.
[3] 黄伟光,张丽雅.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J]. 经营与管理,2008(21).
[4] 顾晓安,侯建明.专家系统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1).
[5]王光远. 有效利用风险评估合理分配内部审计资源[J].财会月刊,2002(10).
推荐访问: 浅谈 内部审计 最优化 模型 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