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统计描述,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表达成(x±s)形式的两组计量资料,则通过t对组间比较结局进行检验,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可以说明数据差异显著至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 中医组恢复优良率47例(92.16%),对照组为36例(70.59%),中医组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卡方值=7.826,P值=0.005,且对照均存在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中医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2例(3.92%),对照组为15例(29.41%),中医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卡方值=11.929,P值=0.001,且对照均存在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肩关节评分
两组治疗前的疼痛评分以及肩关节评分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的疼痛评分和肩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见表1: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临床认为引发这一骨折的发生原因包括:交通意外或者骨质疏松等,肱骨近端主要是由外科颈、肱骨头、结节以及解剖颈所构成,患者在日常活动当中由于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大,其稳定性将会大大降低,在骨折后的功能恢复并不理想。有关研究认为,骨折愈合的过程,主要是依靠骨折断裂部位进行重新的修复和联系,但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而言,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为了促进肱骨近端的骨折愈合,则需要利用其他的药物方法进行辅助的治疗,进而促进断裂部位建立关联,但是传统的西医治疗通常利用消肿以及镇痛药物,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反应,但是对于患者术后骨营养以及创口愈合并未关注[2]。
中医研究领域认为,肱骨近端骨折属于“祛瘀、修复以及愈合”的一系列过程,中医认为,患者骨折后由于气血内伤,则需要接受内外兼治的治疗措施,通过分析患者的患病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辨证治疗,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骨折三期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根据患者骨折后的恢复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恢复特点,所实施的一项治疗措施,其中,对于骨折患者早期阶段,由于其处于肿胀以及疼痛的阶段,因此,则需要注重对于患者的活血化瘀治疗,进而减少水肿以及疼痛的发生风险。对于骨折患者而言,中期则为筋骨恢复期,这一阶段患者的患肢自然下垂,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血液回流,此时,通过给予续骨活血药进行治疗,能够更加利于患者筋骨的修复速度;对于骨折后期而言,该阶段为筋骨愈合期,通过给予补益肝肾以及固本培元的治疗措施,能够更加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治疗效果十分显著[3]。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中医组恢复优良率47例(92.16%)显著高于对照组为36例(70.59%),中医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2例(3.92%)显著低于对照组为15例(29.41%),两组治疗前的疼痛评分以及肩关节评分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的疼痛评分和肩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因此可见,近年来,伴随我国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种交通工具的普遍应用,由于意外发生骨折的人数逐渐增多,临床上需要将患者移位的骨骼进行复位治疗,帮助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而言,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肢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术后需要加强对于患者患肢的治疗和护理。通过给予中医骨折三期治疗,选择使用活血化瘀以及接骨续筋等药物进行治疗,包括:①早期。进行活血化瘀以及消肿止痛治疗;②中期。患者的血液循恢复正常,局部组织的新生十分活跃,此时使用生血活血以及接骨续筋的药物进行治疗;③骨折后期。此时,患者骨痂的形成,通常使用强筋健骨的药物进行治疗,更加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结语
总的来说,临床上通过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采取中医骨折三期治疗的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反应,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治疗效果值得临床给予肯定。
参考文献:
[1] 周鹄彬.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采用中医三期疗法辅助治疗对患者骨折的疗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 当代医学,2019,(09):150-152.
[2] 姜林忠. 中醫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分析[J]. 系统医学,2018,3(22):148-150.
[3] 郑宏鼎.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J]. 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9):100-101.
推荐访问: 骨折 肱骨 术后 三期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