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探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探讨

时间:2022-03-11 08:45:2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繁杂,相对枯燥。学生对该课程缺乏浓厚兴趣,主动学习钻研的意识淡漠。针对存在问题,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引入现代教学理念,采用适合本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效的有效途经。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繁杂,相对枯燥。学生对该课程缺乏浓厚兴趣,主动学习钻研的意识淡漠。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引入现代教学理念,采用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1 学生问题

生源综合素质下降,基础较差是近年来中职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大都是初中毕业、年龄偏小还不善于联系思考、更不用说去查阅资料、归纳总结, 同时,多年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表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和创造性,不敢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做法,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认为这样学比较省事,也节约时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注重机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思考、方法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应用。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1.2 教师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及“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习惯了根据的自己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因此教学在传统意义上形成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可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注重前者,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这种“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自身素质问题也影响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教师而言,组织问题讨论式或病例讨论式课堂教学,比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讲一堂课难度大得多,很多教师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求能把课讲下来就行,没有刻苦探索和钻研精神,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正确使用。授课枯燥乏味,学生无兴趣,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1. 3思想观念问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密切相关。从理 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将学生的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没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为保证学生的高分数,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1. 4本门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和有效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离等问题,作了一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借鉴和尝试使用了部分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学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但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和有效的实践经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每一节课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整体的、系统的认识和实践,只是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中专护士除应掌握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规律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方能达到目的。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性

2. 1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被认为是保持自我可持续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人已成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与之相适应就必须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很好地贯彻新教育理念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有机融合,因而也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 2 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出较大的改革,删除不适用的、繁杂的和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更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新型的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 3 与国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一致的要求随着护理专业从业人员国际化趋势,护理教育应培养出符合职业化特点和要求的护理人才。我们应借鉴和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适合中国中等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今,护理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一些国家在教学方法上重视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教法、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为开放式的、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学习过程,加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

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3. 1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原则

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教学是既教又学的双向活动, 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学活动围绕“考试”进行,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实现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融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讨适合课程特点的参与式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通过乳糖发酵实验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时,教师可以按探索法组织教学,观察培养基上不同颜色的菌落→分析原因→提出假设→设计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讲授新知识,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接受知识,如何应用知识,实现学生从传统教育的“学会”到现在的“会学”。

3. 2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原则

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可循,但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调理好教与学这个双边关系,达到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如在讲授抗体的结构及其与抗原结合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构形改变,若单纯用语言描述或用挂图讲解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难题,本人采用了形体演示教学法。即以自身作为一个Ig分子,身体直立。两臂向体侧平伸呈“T”字形,此为抗体未与抗原结合时的构形。两臂为Fab段,手为可变区(即结合抗原部位),肩关节相当于铰链区,腋窝为补体结合部位,躯干及下肢为Fc段。当两臂上举拿取物品时,肩关节活动,示抗体铰链区构形变化,使抗体由原来的“T”字形变为“Y”字形;两手抓住物品,表示抗原抗体的结合,通过手形的变化将不同形状的物品紧紧抓住,用以表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此时,腋窝(即补体结合部位)暴露出来,即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通过形体演示,形象地说明了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印象深刻。此法还可以让学生上讲台与教师协助演示,以互动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掌握知识技能。

3.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原则

能力是“自我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源泉”。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培养基的种类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时,把接种有不同细菌的不同种类的培养基发给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培养基的种类,归纳出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不同生长现象,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把演示内容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强调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4 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互补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如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仿真性和直观化的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的声调言语、丰富的表情、手势和板书在教学中所达到的感染效果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其次教材内容多,学时减少,所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更不能承受每次课较大的知识容量。例如:医学免疫学基础部分中的第五章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的重点章节,其知识点的掌握对后续第六章抗感染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的学习将起重要的铺垫作用。本章中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内容十分抽象,且肉眼难以观察,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该节课的教学难点。该节课如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教学难度较大,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易被学生理解。故在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三维动画技术,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的图像,逼真地模拟了免疫应答的全过程,生动展示了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该节课的难点,突出了重点,达到了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减轻了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5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适当联系临床,可使其内容丰富多彩。特别在学习微生物学各论时,联系临床实际尤为重要。比如,在讲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以使大家联想到自己是否曾有过化脓性感染及其分泌物特点;讲到破伤风杆菌时,可以结合临床实例学习其致病条件及防治原则;讲到乙肝病毒时,可以结合临床“五项指标”的检测,分析不同的病情,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也很重要,许多临床现象都是学生已感知到的,但并不一定清楚地理解:为什么青霉素等抗生素易发生过敏,母子间Rh或ABO血型不合易造成新生儿溶血症,组织器官移植时易发生排斥反应?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预防性疫苗的注射等。总之,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 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J].职教论坛,2003(10)

2陈利压.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96.

3王炜,赵文明,胡永秀,等.临床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9.

4刘文阁.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6,7(24):113.

推荐访问: 免疫学 病原 课堂教学 探讨 生物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