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肿瘤类型和图像特征。结果:纵隔肿瘤可通过多平面成像较为清晰的显示出肿瘤长度、上下范围和其与器官组织间的关联性。52例纵隔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33例,其中包含畸胎瘤、气管囊肿、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图像特征为:肿瘤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和肺、大血管、胸壁和心脏组织间存在清晰的脂肪间隙,并可见肿瘤位置。恶性肿瘤8例,图像特征为:肿瘤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和心包、大血管、气管与胸膜间不存在间隙。肿瘤与其包绕或是黏连紧密,表现为灌铸状。淋巴瘤11例,图像特征为:肺门和纵隔等部位有多处肿块。结论:CT多平面成像能够全面观察纵隔肿瘤的生长状态,并能显示其对周边组织的侵犯情况,可提高临床放化疗或是手术等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CT;多平面成像;纵隔肿瘤;诊断
纵隔包括气管、食管和心脏大血管等结构;淋巴、神经和脂肪等组织,是胸部的组成部分之一。纵隔病变的类型较多,主要源于纵隔内相关结构或是纵隔病变。纵隔病变的显著类型是肿瘤,但肿瘤的发病部位、范围、程度等均有所差异。本文将重点探讨CT多平面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临床治疗的价值,以此增强临床对于该病的鉴别与诊断能力,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52例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主体。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范围是15~72岁,平均(44.60±2.97)岁;病程范围是4个月~6年,平均(3.22±0.54)年;临床症状为乏力、胸闷、声音嘶哑、气短和咳嗽等27例,重症肌无力9例,其余16例患者无显著症状,肿块均于手术活检中发现。
1.2方法
CT扫描仪器为GEHD750,参数为:层厚5mm,层间距5mm,电压120kV,电流130mA,首先对胸部实施增强容积扫描。叮嘱患者取仰卧体位,将上肢全部上举抱头。将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儿童剂量是1.5~2.0mL/kg,成人剂量是60~100mL,注射部位是肘静脉,速率为2.5~3.0mL/s,并延迟30s左右再进行扫描。具体扫描范围是胸部入口一隔面。待扫描完成后,若患者30min后未出现过敏反应,则可离开。为颈部伴有纵隔肿瘤者实施颈部扫描,然后处理图像,并将数据传送到工作站。使用后处理软件图像与数据,以此获得纵隔肿瘤的旋转、冠状、矢位和轴位图像,最后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纵隔肿瘤类型分析
纵隔肿瘤可通过多平面成像较为清晰的显示出肿瘤长度、上下范围和其与器官组织问的关联性。52例纵隔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33例,恶性肿瘤8例,淋巴瘤11例,具体见表1。
2.2分析不同成像方式
2.2.1矢状面成像该成像方式能够分析出肿瘤和周边器官组织间的关联性,显示出肿瘤的长度和范围,并能显示肿瘤在纵隔分区内的详细位置。
2.2.2冠状面成像该成像方式能够显示肿瘤的大小和范围,其中,良性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其轮廓较清晰,生长状态呈现膨胀性特征。恶性肿瘤的体积偏大,表现出突破包膜或是分叶特征,其依附于大血管组织,朝两边或一边生长。位于胸内的甲状腺良性肿瘤通常会向颈部发展,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会对气管造成压迫,使气管变形或移位。恶性肿瘤则表现出浸润性生长。畸胎瘤的肿块形状呈不规则或圆形,沿着一边生长。淋巴瘤患者的纵隔内部和肺门处有多处结节。其融合在一起,呈团块形状。神经源性肿瘤呈卵圆形或圆形,其肿块是一种软组织。支气管囊肿呈类似圆形,边缘较清晰,且多位于气管的隆起位置。
2.2.3旋转位图成像该成像方式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和周边器官组织之问的最大截面,且能显示出肿瘤之问的最大截面。如:位于前纵隔位置的畸胎瘤中,呈现出不规则的钙化区域和脂肪密度;胚胎性恶性肿瘤、胸腺类癌和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呈现出实性密度明显的偏大肿块,且存有坏死低密度区。若良性肿瘤偏大,则会推压周边结构,使附近组织和器官出现移位或是变形,但是间隙清晰。恶性肿瘤则表现出多种程度的心包侵犯、大血管侵犯和胸膜侵犯,且和大血管的边界模糊,呈现灌铸状,与心包和胸膜呈黏连状态,出现胸水或是心包积液。
3讨论
纵隔肿瘤常使用CT扫描,通过横断面图像能够较为明确的发现病变,而利用纵隔九分区法能够定位病变位置。临床实践证明,纵隔肿瘤多会集中于某一个纵隔分区内,所以根据其影像学特征,能够较为轻易的诊断出纵隔肿瘤。CT图像能够明确判断出肿瘤的来源和发展趋势,进而纠正病情发展,其在纵隔肿瘤诊断方面的作用显著。本文重点分析CT多平面成像对于纵隔肿瘤的临床治疗价值,利用矢状面、旋转位和冠状面成像增强图像诊断信息的准确性,并全面了解肿瘤和气管、大血管与心脏等组织问的关系。多平面成像可避免单纯轴位图像所存在的诊断信息缺乏问题,能够明确显示肿瘤的生长状态以及对周边组织的侵犯程度,最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
本研究显示,52例纵隔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33例(63.46%),包括畸胎瘤(13.46%)、气管囊肿(3.85%)、胸腺瘤(32.69%)、胸内甲状腺瘤(9.62%)和神经源性肿瘤(3.85%),其轮廓较为明确,形态呈规则性,和肺、大血管、胸壁和心脏组织间存在清晰的脂肪间隙,能够确定肿瘤在纵隔分区的详细位置。恶性肿瘤8例(15.38%),包括恶性胚胎性肿瘤和胸腺类肿瘤等,其肿瘤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且呈浸润性生长和分叶状改变等特征。淋巴瘤11例(21.15%),该肿瘤患者的肺门和纵隔等部位有多处肿块。
由于良性纵隔肿瘤和周边组织的问隙明确,所以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其能够实现彻底治愈的目的。而恶性纵隔肿瘤和周边组织相互包绕和黏连,且具有侵襲性特征,所以无法利用手术治疗进行完全切除。临床中可进行放化疗,以加快肿瘤坏死,缩小肿瘤面积,再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利用多平面成像技术可以综合分析肿瘤和血管的关系,明确肿瘤是否侵犯到大血管,这对术中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避免手术操作对大血管造成损伤,进而引发不可逆后果。此外,CT多平面成像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检查直观等优势,能够指导术中规范、准确的操作,进而保证手术效果。
总之,CT多平面成像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出肿瘤长度、上下范围和其与器官组织问的关联性。能够全面观察纵隔肿瘤的生长状态,分析其图像特征,进而指导临床中该病的放化疗或是手术治疗,其应用价值显著,可以积极推广。
推荐访问: 纵隔 成像 肿瘤 临床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