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国以来,我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同时,也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进行了伟大的探索。本文就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发展做一系统综述。
关键词:高校;德育目标;综述
建国以来,随着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教育的本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同时,也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国初期的德育目标(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武装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转变,并且进行了“三大改造”,急需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因此在培养人的目标上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政治人才,并且高校德育目标是以政治要素、思想要素为主要内涵,紧紧围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而开展进行。关于德育的相关文件及领导人重要讲话分别如下: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对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任务用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建国后,各高等学校都把“五爱”作为确立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最早的教育改革是从强调体育开始的,他专门写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953年,毛泽东向全国青少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勉励青少年向“三好”方向全面努力、发展。1956年,高等教育部颁发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其中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适应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身体健康、忠实于祖国、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准备随时保卫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1]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2]三育并重,不可偏废。德育是核心,智育是基础,体育是根本,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该阶段根据上述相关文献可以判断为德育思想初步萌芽时期,主要是以毛泽东同志的德育思想和通过教育方针或教育目标反映出来的。该阶段仅对德育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并未形成特定德育目标。相关德育思想可以归结为“五爱”和“三好”。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德育目标(1978~1995)
该阶段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德育目标思想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高校德育目标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具有改革开放精神并从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相关文献如下:1978年3月5日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中规定: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要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刻苦钻研业务,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4]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在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时写到:“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后来,在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时又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5]邓小平指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6]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而后,在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学校“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对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8]1987年5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规定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9]该阶段为德育目标初步形成时期,主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目标思想和一些相关文件表现出来。主要的德育目标是在继承建国初期德育目标“五爱”和“三好”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四有新人”。邓小平同志一方面对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深刻地阐发了德育与智育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并且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渗透到文化教学中去。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要求,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具体化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系统表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人才思想意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全面要求,是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德育目标(1995~今)
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正式颁布。《大纲》指出:“高等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10]《大纲》是站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来的,是培养和造就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第一次关于德育目标的系统论述,在德育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继《大纲》之后我国对德育工作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加大了德育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以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2001年10月24日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5年7月23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保证高等学校德育有效实施,根据《教育法》特制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自觉维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知法、守法、用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做到:诚实守信、勤劳敬业、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朴素大方、廉洁奉公、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秩序。”“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努力培养辨别美、丑的能力,自觉创造美的生活。”“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另外,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清华大学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四个统一”、“五点希望”以及2007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四个新一代”的提出,等等这一系列文件以及领导人的讲话均是对“高校应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明确解答,为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确立当代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中国德育全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135.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詹万生.整体构建的与体系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5.
[4]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0)[M].海南出版社,2302.
[9]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5.
[10]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N].北京:中国教育报,1995-12-21.
推荐访问: 德育 综述 文献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