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高职院校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时间:2022-03-19 11:51:2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平台课程,在广大数学教师的大力努力下教学上有了很大突破,但是学生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不能回避。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分层教学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9-01

一、提出问题

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平台课程,在广大数学教师的大力努力下教学上有了很大突破,但是学生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不能回避。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分层教学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即指班内分层教学,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具体做法

1.对学生分层: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教学内容分层: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分层指导:“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分层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四、实施效果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C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五、存在的问题

班内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难度较大。其次是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以说“班内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为广泛推广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夏莉,基于差异性的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重庆工商大学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2]乔庆荣,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5

[3]曾亮,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新探索[J],职业时空,2010-11

[4]张楠. 王巍,谈网络环境对《高等数学》课分层教学的支持[J],甘肃科技,2011-01

推荐访问: 教学研究 分层 数学 高职院校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