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等职业学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时间:2022-03-20 08:56: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以农机产业为引领,学生就业为导向,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驾驶、维护、维修农业机械的能力为本位,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农业机械现代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农机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将农机专业实践课教学环节融入农机生产作业过程中。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环节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等职业农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前提和保障。农业机械化离不开农机专业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农机专业就是为现代化大农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要农业机械使用维修、标准化管理、田间作业等真实环境,而这一环境在教室里和实训室里是不容易模拟的。因此,农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法、过程和手段与非农专业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农机专业只能借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能套用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结合我省农业机械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适合黑龙江省大农机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龚怡祖教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过全面的研究,指出“培养模式是以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思想,为参加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提供系统的科学的操作方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培养的目的性,保证了实施过程的可操纵性,同时也保证了实施过程的质量,是一套完整的贯穿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体系。”他们的研究使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含有了明确的了解。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农机专业多年来一直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严重脱离了农业机械使用、维护与维修的生产实际,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方面自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改革创新目标中就指出,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各具优点,很值得我们借鉴,但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

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是黑龙江垦区唯一的一所农业机械化学校,近两年来,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基于农业生产过程分阶段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农闲时,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农忙时,在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参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全过程中由企业师傅进行技能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环节

1.进行深入细致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

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农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掌握企业所需农机人才种类、规格、数量。通过聘请农机行业、企业专业进行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等内容的研讨,掌握不同种类、不同岗位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研究制定培养目标。并分析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最适宜的地点、方式、物质条件及教学方法。

2.建立深度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以服务学生、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优先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免费为企业职工进行能力提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对企业技术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等。企业在农机具检修、农机田间作业等生产环节优先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设备优势、师傅专业技能优势、管理经验优势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校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目前,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已经与农垦北安管理局、农垦九三管理局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3.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为了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成立由校企双方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农机专业建设及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4.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由农机专业建设及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由行业企业专家、主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岗位能手、专业技师、职业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参与研究制定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修改完善。

5.建立由学校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中高级工程师、中高级技师担任学校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加强和壮大农机专业教师队伍。

6.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聘请企业专家、管理人员与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精诚合作,共同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开发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企业生产实践中最先进、最适用的知识和技术、最宝贵的经验纳入教学之中。

7.校企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根据当年农业企业生产计划、各生产环节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及不同作业环节时间的长短,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计划。编写学生实习指导书、明确学生实习的项目、目的、内容、实习要求、安全操作规程、实习时间等。根据各实习企业的设备及需求情况合理安排学生数量及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数量。组织校方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研究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并认真执行。加强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开展实习情况总结,不断完善实习指导方案。在确保实习期间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五、中职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

“校企合作,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2011和2012级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开始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校与多家农业生产企业、农机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了较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

2.培养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农机专业教师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纸上谈兵的教学已经离我们远去。专业教师对企业农机人员的理论指导有所加强,帮助农机户解决疑难问题的次数明显增加,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农业生产需求,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显著提高,成为驾驶员、操作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好帮手。为农业生产企业解决了农忙时人力不足的问题,企业和学生共同获益。

4.为企业培训了大批农机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显著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工、驾驶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车主接纳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业企业的农业机械是私有财产,价格昂贵,部分车主认为带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生产,影响到车组的经济利益,不愿意接纳学生上车实习,导致学生实习岗位的落实有困难。因此,指导教师和学生应多与车主进行情感沟通和技术交流,取得车主的信任和支持。

2.学生管理难度加大,风险增加

受机车数量影响,一个企业接纳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学生要分散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车组甚至不同的地块,给学生管理带来不便。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操作机械设备,增加了学生人身安全风险。因此,师傅、指导教师、班组长等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3.部分学生对参加生产实习适应较慢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低,适应能力较弱,加上农业生产中农机作业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并非8小时),学生常出现体力不适等情况。因此,师傅和指导教师要关爱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学校的教学管理成本增加

由于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作业环节,有些是有一定时间间隔的,每个校企间的往返需要增加交通费用的投入。由于实习工位限制,实习分散,配备的实习指导教师(组织教师)数量增加,教学成本有较大增加。因此,学校应统筹安排,节约费用支出。(05)

推荐访问: 农机 中等职业学校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