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于2012年提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减必修、增选修,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大力鼓励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浙江省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且质量不错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先行者的经验与思想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是影响信息技术选修课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选修课程开发的经验与问题多以一线教师实践总结为主,关于系统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对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发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将有利于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发。在《2012年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指导下,浙江省高中选修课自2012年9月到2014年7月,已经有五批网络选修课程陆续上线。因此,笔者通过整理浙江省选修课平台上的信息技术相关选修课程,了解现有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发情况,并提出有效的开发建议。

研究设计
截至2014年年底,征集的五批网络选修课程中,由专家组审核通过的微课程共有906门,并分成四类: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综合实践。这906门选修课代表了浙江省选修课程开发的普遍情况,因此可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含有信息技术内容的选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为主的课程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通过使用Excel软件,根据相应的筛选标准,统计出所有信息技术相关选修课程98门。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98个样本进行分析,首先确定内容分析维度的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描述,阐释研究结果。根据研究统计过程中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的基本判断,将分析的维度确定为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者、教学资源和课程设计。其中课程内容的分析细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四大选修类型分类,包括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综合实践;二是以信息流动过程划分内容:信息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信息社会;三是按照课程涉及的核心技术分类。
课程开发现状述评
1.以四大选修类型分类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开设情况
浙江省高中选修课,已经上线的五批网络选修课程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课程数目基本呈平稳趋势发展(如图1),但在每批选修课程总数的占比呈现下滑态势(如图2)。在2012年的《方案》中,将信息技术拓展型应用课程归类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同时由统计数据发现(如下页图3、图4),开发者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定位上,大部分趋向于职业技能类,占55%,但以知识拓展和兴趣拓展两类为定位的也有43%,另有2%的信息技术选修课以综合实践为定位开设。
2.以信息流动过程分类的课程内容情况
浙江省2012年的课改中,将原有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修改为:信息来源与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并加入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内容。由此将分类暂定为六项,但在统计过程中,发现除此六项之外,还有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课程内容,统计结果如下页图5所示。信息加工类的选修课程作为主要的选修开发内容开设,包括多媒体软件,如平面设计类(课程如“Photoshop艺术设计及应用”)、二维动画类(课程如“Flash动漫影片设计”)、三维制图类(课程如“三维建模与室内设计”)。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加工整合开设的课程也占到多数,主要以数码设备使用与图像、视频处理软件结合开设,如“中学生风光摄影入门”“微电影”。除了预期的分类之外,新的课程内容如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网络技术也出现在选修课中,其中电子商务以电商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角度开设课程,如“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宝典”,网络技术主要分为组网和计算机设备安装与维修两方面,如“家庭与办公网络搭建”“实用计算机维修技术”。程序设计也作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内容开设,开设形式多与机器人结合,如“Arduino创意机器人”。
3.课程核心技术

实际上,一维、二维、三维和程序设计都可以归类为信息加工部分,课程中关于Photoshop的课程占到大多数。CorelDRAW软件作为新的课程开设,思维导图与几何画板的使用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呈现,如“基于几何画板的物理问题分析”“高中化学思维导图学习策略”;二维技术应用与一维相似,一方面是对必选科目中Flash知识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新二维软件与学科整合应用的课程,如“基于Modellus的高中物理动画制作”;三维技术主要为3D制图与视频后期处理两类。3D制图类课程是以往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没有出现过的知识,在软件的选择上,也因课程主题的不同而不同,如CAD、HOMO软件作为建筑家居类课程软件,3DMax、COOL3D作为动画类课程软件等;程序设计类,在必修VB的基础上,开发软件的选择倾向于以开源的思路培养计算思维,弱化编程语言语法的难度,如Arduino平台与机器人的结合、Scratch游戏制作;MATLAB(美国Math 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除此之外,也有其他语言环境的编程课程软件,如Pascal。信息的获取主要是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和分析信息,一方面是与物理、化学学科相结合的传感技术,另一方面是与图形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摄影、摄像技术;网络技术主要是组网技术和计算机装配维修技能。同时,在必修部分,由于小学初中重复出现而弱化在高中阶段教学的内容网页设计,以新的开发环境重新开设。最后一个类别为信息与社会类,主要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出现的信息技术,如社交软件微信。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典型,此类课程主要从电商角度,培养学生互联网从商的综合技能。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核心技术情况如下页表所示。
4.开发主体
《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学校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自主开发选修课程的同时,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包括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选修课程”。笔者在统计中发现,开发者的组成形式主要有三种:学校、学校与教研室、学校与高校。学校教师开发是浙江省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发的典型形式,后两者屈指可数。教研室与学校合作开发的典型课程是“人工智能与虚拟机器人实现”,这是一门在教研室的组织下,集合多所学校合作开发的课程;高校与学校合作开设的典型课程是“微视频之微中有戏”,其特色是在线实时上课,实现多个班级选课,同时有较浙江省微课网更为丰富的学习支持平台。
5.课程资源
依据《指导意见》的说明,浙江省选修课的课程应具备四个学习资源:电子教材、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思考练习。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思考练习的占比都相对较高,而信息技术选修课中,匹配教学视频的课程只有24.2%。针对教学视频的数量、视频时长和呈现形式,浙江省信息技术选修课的教学视频主要有以下特征:在具有教学视频的信息技术选修课中,为课程配备完整教学内容的教学视频占53.8%;以15分钟为界限,划分长短教学视频,其中长视频形式的课程占61.5%,并且多数教学视频以30分钟以上的时长呈现;视频形式主要采取单独录制配合录屏演示和单独录屏两种形式,有少数以课堂实录和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
